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温脾散

温脾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脾散

药方名称温脾散

处方诃黎勒皮(炮)、人参,各三分;甘草(炙)一分,白术木香茯苓(去皮)、藿香(去梗)、陈皮(去白)、黄蓍、桔梗,各半两。

炮制上件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脾胃气不和,腹胁虚胀,不欲乳食,困倦无力,壮热憎寒,并皆疗之。

用法用量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钱子大片,淮枣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颅囟经》卷上:温脾散

药方名称温脾散

处方附子干姜甘草(炮,锉)各15克白术30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温脾止泻。治小儿脾胃虚寒,水泻不止,食乳不消,吃奶频吐。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米饮送下,每次1.5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鲜鱼、毒物。

备注本方乃四逆汤加白术而成。方中重用白术健脾运湿;附子干姜温阳逐寒;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阳健脾、祛湿止泻之功。

摘录颅囟经》卷上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温脾散

药方名称温脾散

处方人参15克(去芦头)白术15克 诃黎勒皮22克木香15克黄耆15克(锉)白茯苓15克藿香15克 陈橘皮15克(汤浸,去白、瓤,焙)桔梗15克(去芦头)甘草7.5克(炙微赤,锉)

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气不和,食少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许、大枣1枚,煎至75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猜你喜欢

  • 涤饮丸

    药方名称涤饮丸处方黑丑3两,枳实1两半(炒),朴消3两,白矾3两,牙皂3两,枳壳1两半(炒)。制法上为末,萝卜汁为丸。功能主治逐饮涤结。主留饮。大腹胀满,便闭,脉沉紧数者。用法用量每服2-3钱,白汤送

  • 明目延龄丸

    药方名称明目延龄丸处方霜桑叶6克菊花6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清热散风,平肝明目。治风火眼痛目赤,头痛。用法用量每服6克,白开水送服。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黄耆赤风汤

    药方名称黄耆赤风汤处方黄誊60克(生)赤芍3克防风3克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小儿减半。治瘫腿,可酌加用量。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 马齿苋解毒汤

    药方名称马齿苋解毒汤处方马齿苋15克,大青叶15克,紫草15克,败酱草15克,黄连10克,酸枣仁10克,煅龙牡30克(先煎)。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湿。主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搏结,壅滞肌肤所致。用

  • 调元解毒汤

    《慈幼新书》卷五:调元解毒汤药方名称调元解毒汤处方白芍、川芎、当归、茯苓、白术、山药、甘草、桔梗、连翘、木通、生姜、大枣。功能主治痘后气血不调,瘢痕不正,诸症将作者。用法用量当靥不靥,加参、耆、芷、桂

  • 灵雨汤

    药方名称灵雨汤处方甘草2钱,人参2钱,茯苓3钱,半夏3钱,干姜3钱,柏叶3钱,丹皮3钱。功能主治土败阳虚,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用法用量煎大半杯,温服。各家论述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

  • 酒浸牛膝丸

    药方名称酒浸牛膝丸别名牛膝丸处方牛膝3两(炙黄),川椒半两(去目并合口者),附子1个(炮,去皮脐),虎胫骨(真者)半两(醋炙黄)。制法上(口父)咀。用生绢袋入药扎口,用煮酒1斗,春、秋浸10日,夏浸7

  • 复肝丸

    药方名称复肝丸处方胆草5kg,黄耆5kg,鸡血藤5kg,红花5kg,当归5kg,炼蜜8kg。制法取红花、当归为细末;再取黄耆、胆草、鸡血藤置煎煮锅中煎煮2次,首次2小时,第2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

  • 革七

    药方名称革七别名五十五号需象方处方独活、细辛、柴胡、金银花、丹参、益母草、牛膝、石斛、乌药、山楂、陈皮。功能主治产后痧痛。用法用量五十五号需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临床应用产后痧痛:蒋南轩内

  • 伏铁饮

    药方名称伏铁饮处方常山1两,生铁2两。功能主治瘴疟。用法用量用酒2碗,煎取1碗,去铁,用常山,又以甘草2寸,枣子7个,同煎取1盏,去滓,放1夜,来日早晨吃。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二三引《吴氏集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