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一草亭目科全书》。即瞳人干缺。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肘关节后面,鹰嘴突起与桡骨小头间之凹陷处。主治肘关节疾患。直刺0.3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宋代医官职称。系翰林医官院中最高医官之副职,共2人,协助院使主管全院之工作。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证名。出《灵枢·五禁》。大量出汗之意。有见于外感病发汗之后,汗出表解而渐愈者。有热迫津液外泄,大汗出而里热转甚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
《疡科选粹》卷一方。黄柏、雄黄各一两,炒黄丹二两。为细末,水调敷患处。治热肿焮红疼痛。
【介绍】:唐代民间医生。荆州(今湖北境内)人。精外科,善治骨折,对复杂性骨折病人,使用药酒麻醉,然后进行手术治疗切开皮肉,剔除碎骨,外贴药膏,封闭伤口,即愈。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少阴络脉,见该条。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桐园。上海人。曾入太学,好经术,兼精医学,撰有《大生要旨》一书(1762年刊行),为妇产科专著,流传较广。
见《本草纲目拾遗》。即珍珠草,详该条。
又称肝肾亏损。指肝阴和肾阴俱虚的病变。肝阴和肾阴互相滋生,肾阴不足可以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也会使肾阴亏损,临床所见多具有阴虚内热的病变特点。症见眩晕、头胀、视物不明、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