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三。即四乌鲗骨一芦茹丸,见该条。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鸡内金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百眼藤之别名,详该条。
①见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为苦参实之别名。②见《饮膳正要》。为胡芦巴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张氏医通》卷十四。即落痔汤,见该条。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卷六。“伤寒吐蛔,责之胃寒。痘证吐蛔,责之里热。由热毒拂郁于里,又不能食,虫无所养,但闻食臭,即涌出者,宜黄连止蛔汤。”
见六种新编条。
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胞疸之病,小肠有热,流于胞内,故大小便皆如蘖汁,此为胞疸。”参见黄疸有关条。
①指外感初期的轻症发热。②指阴寒盛于内,虚阳浮于外的真寒假热。
古病名。指一种食后即饥,胃脘疼痛的疝气。《诸病源候论》卷二十:“阴气在内,寒气客于足阳明、手少阴之络,令食竟必饥,心为之痛。故谓之饥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