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莲子的处方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冷涎呕吐、冷癎。多因胃有寒痰所致。《医宗必读·呕吐哕》:“痰饮者,遇冷即发,俗名冷涎泛。”详冷涎呕吐条。
治法。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轻,指病邪浮浅,病位在表;扬,宜扬发散。指对轻浅的病证,宜使用发散宣扬的治法,顺病势向外发泄。例如外感初起,病邪在表,用解表法使之汗解。
指地区性民间使用的简便方药。
病证名。痰饮内停而引起的食物不能消化。《诸病源候论》卷二十:“此由痰水结聚,在胸府膀胱之间,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食也。或令腹里虚满,或水谷不消化,或时呕逆,皆其候也。”治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从六品上。
【介绍】:东汉时期人。字孝先。讲求炼丹之术,兼通医学。
经穴名。代号BL5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小腿后面,腘窝横纹中点直下2寸处,当腓肠肌二头之间。另说“在膝约中央下三寸”(《备急千金要方》);“委中下一寸”(《针灸大全》);“委中下四
①经外奇穴名。出《银海精微》。位于眼外眦横纹尽处。一说“在目上眉外尖”(《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主治头痛,头旋,目疾;以及面神经麻痹等。沿皮刺0.3~0.5寸。②经穴别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病名。见《症因脉治》卷四。指感受寒邪所致的泄泻。如寒邪直中三阴经者,症见恶寒身痛,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脉多沉迟,宜用理中汤、真武汤等方。若肠胃有热而寒邪外束,则泻而恶寒、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