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徐大椿《女科指要》:“产后冲任虚热,膀胱气不施化,故小便涩痛,滴沥难出谓之溺淋。”相当于五淋中的热淋。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八方。没药二两,芒硝、大黄各一两半,血竭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热茶水调下。治血灌瞳人,症见目睛疼痛,瞳人如血灌红色。
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卷十二。指由五脏虚损导致的吐血。如心经阴虚,火盛动血,证见虚烦不眠,怔忡健忘,神气不安者,宜滋阴降火,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若心阳不收,汗出惊悸,以及心火不下交于肾,而见梦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石南叶之别名,详该条。
缨,系于颔下的帽带。缨脉指颔下靠近系帽带处的经脉,即经过该处的足阳明胃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王冰注:“缨脉,亦足阳明脉也,近缨之处,故曰缨脉。缨,谓冠带也。”
见苏州医学院《中草药手册》。为繁缕之别名,详该条。
指膝阳关穴。《素问·骨空论》:“鼠痿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马莳注:“阳关为寒府也。”位于膝外骨间,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是寒气喜中之处,故名寒府。见阳关条。
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诸注候》。风注、寒注、气注、生注、凉注、酒注、食注、水注、尸注等九种注病的总称。
病名。即右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之有头疽。见《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证同夭疽。治法参见有头疽条。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水沟,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