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寿世保元》卷八。小儿寒邪外束,气血内郁,引起发痧。其症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懈怠,饮食不思,容颜惨楚。如腹痛而手足冷者为阴痧;腹痛而手足温者为阳痧。治宜开通腠理,宣畅气血。用热水蘸搭臂膊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勇疽。见该条。
经穴名。代号ST1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在第五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以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斜
病名。指疟疾发作过程中出现大汗亡阳等虚脱之症者。清·吴楚《宝命真诠》:“疟脱之症,魄汗淋漓,面色青黑。脉虚浮数,按之极虚。”治宜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倍参、芪,加白芍、五味、枣仁等。参见疟疾条。
艾灸和针刺的合称。《灵枢·四时气》:“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即五疳。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钟岳。山东堂邑人。撰有《痘疹正宗》(1695年)2卷。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多由起居、饮食失节,复为邪毒内侵而致。症为初起颈项肿块,疼痛寒热,日久化脓破溃,渗流脓水。宜内服连翘散。相当于颈部化脓性或结核性的窦道。
出《神农本草经》。即川楝子,详该条。
证名。指两手背有发热感觉。《内外伤辨惑论·辨手心手背》:“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亦为伤寒邪在表之证。《万病回春·伤寒》:“手心热者,邪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