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下利

产后下利

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包括产后痢疾。多因产后饮食伤及脾胃,饮食停积于内;产后气血虚少更兼热邪伤阴,或恶露不下,败血渗入大肠所致。伤于饮食者,症见下利腹胀痛,里急窘迫等。治宜导滞攻下。方用小承气汤。产后气血虚少更兼热邪伤阴,症见下利脓血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兼见身体困倦,虚烦不眠,唇干口渴等,治宜养血清利湿热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汤;若恶露不下,亦称产后痢,症见便痢鲜血,腹中刺痛,无里急后重,方用枳实荆芥,水煎服。

猜你喜欢

  • 臂骨折断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六。即前臂尺、桡骨骨折。详见臂骨伤条。

  • 樱桃痔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症见肛门部有小肉垂下,甚痒,相当于直肠息肉或脱出的痔核。

  • 紧唇疮

    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五。即小儿紧唇。详该条。

  • 羊不挨

    《广西中草药》。为火秧竻之别名,详该条。

  • 清肠泄热

    治疗大肠实热所致的痢证、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以及便血诸证的方法。多以清热解毒与凉血或行气药相配合,从而达到清热、去湿、止血、止泻、止痛等目的。常用如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 潜厂医话

    医话著作。杨则民遗著,董汉良等整理。整理者从杨氏遗著中采辑出医学言论201则,分为六部:一、说理、讨论医事医术,二、论、病、论病因病机,三、议法、治疗法则,四、阐方、评介古今方剂,五、述药之性、理、效

  • 沉脉

    脉象之一。脉位低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经》:“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 上池涓滴

    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

  • 栀连正气散

    《症因脉治》卷二方。栀子、黄连、藿香、厚朴、陈皮、半夏、甘草、苍术、竹茹、茯苓。治胃火呕吐,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口中干渴,二便阻涩。

  • 阳脉之海

    指督脉。在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有统率阳经和调节一身阳气的作用,因称阳脉之海。《十四经发挥》:“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属阳脉之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