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农本草经》。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如绿豆杀巴豆毒。
病名。见《幼幼集成》。系指口角生疮,多见于小儿。即口吻疮。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黄芩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西草药》。为虎刺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峨参之别名,详该条。
骨伤治法之一。见《伤科汇纂》卷一。即正骨手法。详该条。
舌尖薄白苔,余无苔而见红舌的舌象。若舌色鲜红发亮,可见于津亏血少的外感病人,并以邪在少阳,郁热不解,既不出太阳,又未深入阳明时为多见(见《伤寒舌鉴》)。
①指病人呻吟的声音。②指病人喘息时喉间的声音。《素问·玉机真脏论》:“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肉桂、大黄、白芍药、泽泻、炒牵牛子、炒桃仁各一分,甘草半分。为粗末,每次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日二次。治便毒,内蕴热气,外挟寒邪,精血交滞,肿结疼痛。
兼挟的病证。按感受病邪及其相应的证候分主次,次者为兼。《温热论》:“(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此风和湿均属温热的兼证。又病之主证未除,又出现新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