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验方新编》卷五。初生儿六七日后,阴囊收缩入腹,啼哭不止者,多系感受寒邪所致。治宜温经散寒。用硫磺、吴茱萸各五钱,为细末,研大蒜调涂脐下,再以蛇床子,微炒布包熨脐部。
肝的阳气。主升发疏泄。与肝阴相对而言。参见肝阴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即血漏。见血漏条。
病名。多由热毒邪火上炎所致。《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其疮生于耳边,又名热毒发疽。五六月间,渐长如蜂窠,皮紫者亦热,诸处如火烧,痛不可忍,十日可刺。”治宜泻火解毒、清热消肿。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普济消毒饮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风毒受在心经。”多由心肝经血热所致。其症耳内流脓带红色,耳鸣,听力下降等。治宜清热凉血,排脓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参见聤耳、风耳条。
见类方准绳条。
即羊水。详该条。
见《桂海虞衡志》。即韶子,详该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南行方》3卷,已佚。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蒲黄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