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病

黄病

病名。指身体面目皆变黄的病证。即黄疸。《太平圣惠方·黄病论》:“黄病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壮热,口里有血,当下之,如猪肝状,其人小腹满急。若其人眼睛涩疼,鼻骨痛,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即是患黄也。黄病多大便涩,但令得小便快,即不虑死。不令大便多涩,涩即心胀不安,此由寒湿在表,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烦郁不得消,则大小便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凡黄病,其寸口近掌无脉,口鼻气冷,并不可治也。”有急黄阴黄阳黄劳黄等,详各条。

猜你喜欢

  • 内伤肩背痛

    病证名。指因肺气不足或肺气壅阻,劳力损伤,积热上熏所致的肩背痛。《症因脉治》卷一:“内伤肩背痛之症,气怯神离,精神不足,痛势不急,仍能睡卧,此肺气不足之症也;若喘急气逆,不得睡卧,此肺壅作痛之症也;若

  • 瑞莲

    出《岭南杂记》。为睡莲之别名,详该条。

  • 前后

    前指小便,后指大便。《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 追痨仙方

    见医方全书条。

  • 曲脓骱出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肘关节脱臼。详手臂出臼条。

  • 清明花

    见《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杜鹃花之别名,详该条。

  • 虚阳上浮眩晕

    病证名。属火冲眩晕之一。《症因脉治·内伤眩晕》:“真阳不足,虚阳上浮,亦令人头目冒眩之症,此命门真火不足,而为虚阳上浮眩晕之症也。”宜用八味肾气丸等方。详火冲眩晕、阳虚眩晕等条。

  • 胎漏黄水

    病证名。见《女科经纶》卷三。指妊娠后忽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名为胎漏黄水。多因肝脾湿热,或风热,或因郁怒,脾胃气虚下陷所致。胎动不安者,宜黄芪、糯米,水煎服;肝脾湿热者,宜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者,宜加

  • 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

    见杨敬斋针灸全书条。

  • 从化

    指病情从体质而变化。感受六淫邪气后,由于体质的特殊性,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变化,如同样感受风寒邪气,阳热体质者往往从阳化热,而阴寒体质则易从阴化寒。《医宗金鑑》:“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