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又名蝦蟆瘟、大头瘟,瘟疫红喉,颅鹚瘟。多由感受天行瘟疫之气致咽喉红肿疼痛,继之肿痛连及腮项头面,身发寒热。《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气,其证则咽痛项肿,甚有颈面头项俱肿者,北
病证名。《幼科发挥》:“吐出上焦,泻出下焦,乃肠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摄乎上下之间,吐泻互作者,乃脾之病也。”夏秋吐泻,饮水身热者,多属脾胃湿热,治以健脾化湿为主,宜胃苓汤加减;秋冬吐泻,面白,足胫冷
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又名产难。指胎儿娩出发生困难,为各种异常产的总称。多因气滞、气虚、血滞等原因所致。杨子建《十产论》中伤产、催产、冻产、横产、倒产等均属难产范围。
①饮食精微通过胃、脾、肺、三焦等脏腑的作用而化生的营养物质。在脉内的,为组成血液的成分;在脉外的,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津和液通常并提,但二者在性质、分布和功用方面,均有不同之处。各详该条。②泛指一切体
即消痞。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BL13。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肺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
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
证名。指牙关紧收,口不能开的症象。多由痰气风火壅阻经络所致。见《卫生宝鉴·咽喉口齿门》。《万病回春·中风》:“凡卒中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者,此中风痰也。”《张氏医通》卷一:“阳中者,面色赤,唇焦,
【生卒】:十六世纪上半叶【介绍】:明代官吏。江苏人。因病,经医生治愈,后在官事余暇搜集古方,并汇集当地医生的医案及秘方,编成《医方集略》一书(1545年)。
胁肋。《灵枢·本脏》:“广胸反骹者,肝高。”张志聪注:“骹者,胸胁交分之扁骨内膈,前连于胸之鸠尾,旁连于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