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痢疾

痢疾

病名。见《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常因外受六淫疫毒之气,内伤七情劳役,或饮食不慎,积滞肠中,传导失常所致。治宜分辨虚实实证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痢疾从病因分,有风痢痧痢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疫痢毒痢气痢。从大便性状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从病情轻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虚痢等。详见各条。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

猜你喜欢

  • 灯火灸

    俗称打灯火。出《本草纲目》。指用灯草蘸油燃火在穴位上直接点灼的一种灸法。操作时,取灯心草一段,蘸以植物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灼灸,当灼及皮肤时,可听到“拍”的响声。灼灸次数,根据病情需要掌握,一般3~

  • 胎产金针

    见胎产秘书条。

  • 张季明

    【介绍】:见张杲条。

  • 细辛膏

    ①《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方。细辛、黄芩、防风、大黄(微炒)各一分,川椒(去目)、蜡各半两。为细末,用清麻油三合煎至紫色,滤过下蜡,为膏,每服用大豆大,点于耳中,日三次。治小儿风热入脑,或因水入而致的耳

  • 黄凯钧

    【介绍】:清代医家。字南重,号退庵。浙江嘉善人。行医多年,撰有《友渔斋医话》8卷(1812年刻行),包括:《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抄》、《证治指要》、《药笼小品》,论述养生、

  • 升提中气

    是治疗中气下陷的方法。中气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或不能制水而小便不利。均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脾气旺则诸证自除

  • 小儿溺血

    病证名,即小儿小便出血。多由胎热结于下焦,损伤阴络,血热妄行,下渗膀胱所致。《证治准绳·幼科》:“溺血者,盖心主血,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脬,故小便血出也。”又

  • 肚痈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腹皮痈。见该条。

  • 白黄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颜色干枯,目下赤、口干舌缩,心中恍惚,四肢烦重,此是白黄。”治用灸烙法,内服地黄当归汤。参黄疸有关条。

  • 藏结

    证名。亦作脏结。①指阳气虚衰,阴浊凝结,状如结胸的病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藏结无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