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疫疠

疫疠

病名。①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可造成一时一地流行的疾病。见《诸病源候论》卷十。又名瘟疫时气。《医学入门》卷四:“疫疾如有鬼疠相似,故曰疫疠,又曰时气。”参见瘟疫、时气等条。②指湿温有强烈传染者。《六气感证要义·湿温》:“湿温一证,即藏疫疠在内,一人受之则为湿温,一方受之则为疫疠。”③指大头痛,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者。《此事难知》卷下:“大头痛者,虽为在身在上,热邪伏于己,又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着,所以成此疾。至于溃烈脓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也。”参见大头痛条。

猜你喜欢

  • 魏岘

    【生卒】:1187~?【介绍】:南宋官吏。原籍寿春(今安徽寿县),祖父时迁居鄞县(今属浙江)碧溪,官朝奉郎提举福建路市舶。由于素弱多病,百药备尝。1227年以“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之意,摭

  • 无食子

    出《药性论》。即没食子,详该条。

  • 痰疟

    病名。疟疾之一。《证治汇补·疟疾》:“痰疟,因夏月多食瓜果油面,郁结成痰,热多寒少,头疼肉跳,吐食呕沫,甚则昏迷卒倒。寸口脉浮大者,吐之;关脉弦滑者,化之;若胸满热多,大便燥实,大柴胡汤下之。”《杂病

  • 产后痉风

    病名。见《经效产宝·续编》。多因产后血虚,腠理不密,多汗复遇风邪相搏所致。症见口噤,背强如痫状,身反折,气息如绝,频繁发作。急宜灌服小续命汤。

  • 二花秧

    见《河南中药手册》。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 十指疔

    病名。出《治疔大全》。因中指生疔,连及旁指而得名。证治见指疔条。

  • 幼童

    从三岁到七岁为幼童。此期脏腑、经络之气渐趋充盛,抗病能力增强,模仿能力强,对外界各种事物容易形成较朴素的概念。因此,必须在作好小儿保育工作的同时开展适应于他们特点的活动,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 通淋

    用清热利尿化石的药物,以清下焦湿热,消除结石,解除排尿涩痛,淋沥不畅的治法。常用方药有八正散、石苇散等。

  • 肾经疟

    病名。疟疾之一。又名温疟。《症因脉治·肾经疟》:“肾经温疟之症,肌肉消,脑髓烁,先见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复返归肾,又见寒候,此肾经冬受风寒温疟之症也。肾经温疟之因,冬受风寒,藏于骨髓,至春阳

  • 肺噤

    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指初生口噤嘴唇苍白者,参口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