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诸热辨
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①约束、控制。《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约为遗溺。”②规则、法则。《素问·五常政大论》:“服有约乎?”③屈曲、皱缩。《灵枢·本藏》:“爪直色白无约(皱纹)者,胆直。”《针灸甲乙经》:“膀胱……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金创。详该条。
病名。指脑疽之虚证。初起形如椒粒,坚硬紫暗,渐肿如横木,甚则上至巅顶,下至大椎,色如灶烟,硬不见脓,即损外皮,形如犬咬去肉之迹,溃而不敛,难愈。此证由阴精枯涸,毒火上炎所致。治当补阴精,泄毒火。《灵枢
即经来如铜绿水。详该条。
方书。日本丹波元胤纂。纂年不详。本书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小半夏汤、白虎汤、理中汤、逍遥散等28首常用古方为纲,详述每方经加减后衍变之新方,及诸方功能、主治。如由四君子汤衍为茯苓饮、惺惺散、六物散、七珍
病证名。指乳食停滞,腹中出现癖块者。《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凉乍热,饮水或喘嗽,与潮热相类,不早治,必成疳。”治宜消乳导滞。便秘者,用保和丸加大黄;便通者,用大安丸加鸡内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小儿口内流涎,浸渍两颐。脾之液为涎,脾开窍于口,小儿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上蒸于口而致。脾气虚弱者,口角流涎清稀,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气,用益黄散或温脾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亦名胎前阴痒,胎前阴户痒。指妊娠后外阴及阴道内搔痒,甚则奇痒难忍,坐卧不安。多因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或外阴不洁,感染病虫,虫蚀阴中,或孕后房室过多,阴精耗损,加之孕后血聚养胎
出《三国志·方技传》。即小产。详该条。
【生卒】:约1589~1668【介绍】:明末清初医家。字卿子。祖籍江西,迁居杭州。年轻时体弱多病,医治无效,于是查阅古今医书,钻研医术,不仅治愈己病,且行医当地,很有名声,四方求治者很多,以致后人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