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怪脉之一。脉搏似有似无,如鱼之翔泳状。
病名。《医学入门》卷五:“七情疝乍满乍减。湿热者气疝饮、古萸连丸;寒冷者蟠葱散、生料木香匀气散”。
阴邪积聚而弥漫于内的脉象。《灵枢·终始》:“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参见内关条。
方书名。6卷。明·罗浮山人约撰于万历年间。刊于1696年。书中所集录的验方,分为固精、种子、妇人、小儿、诸风、痰火、须发等30门。现存1696年重刊本。
见《本草纲目》。为牵牛子之种皮呈灰黑色者,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光慈菇,详该条。
恶即畏恶。《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见《儒门事亲》。为莲房之别名,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麻柳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即妇女的阴道外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