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见伤寒论后条辨条。
见伤寒论后条辨条。
即一滴金丸,见该条。
【介绍】:见张筱衫条。
病证名。指湿热内郁肠胃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湿热腹胀之症,面目黄肿,小便赤涩,大便或结,或泄黄糜,或日晡潮热,烦渴口苦,口甘口淡,腹胀胁痛。”治宜清热泻火利湿为主。面黄目黄,胁痛口苦,肝胆有
病名。又作鬲消。即上消。《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张志聪注:“鬲消者,鬲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详上消条。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瞿麦之别名,详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书名。1卷。清·汪晸撰。撰年不详。书中记述导引坐功等8种方法,内容简短,后收入《颐生集》中。
见《南京民间药草》。为兔儿伞之别名,详该条。
按诊。病人自觉足胫冷,或医生按之较正常冷,主阳虚。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抽筋痧,两足筋抽疼甚,忽一身青筋胀起如筋粗。”宜放毒血,治宜丁香阿魏丸等。参见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