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蓄血证

伤寒蓄血证

病名。①指太阳蓄血症。多由太阳病不解,瘀热随经,内结膀胱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②指阳明蓄血症。多由素有瘀血,热传阳明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伤寒明理论·蓄血》:“伤寒蓄血,何以明之?蓄血者,在下焦结聚,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留于下而瘀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阳明证,其人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证。蓄血于下所以如狂者,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证明矣。蓄血之证,又有轻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血之甚者,须抵当汤园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则为蓄血之轻也,须桃仁承气汤以利之。”蓄血证蓄水证不同,蓄血又有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之别。参太阳府病、伤寒蓄水证等条。

猜你喜欢

  • 曲垣

    经穴名,代号SI13。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后,肩胛冈上窝内侧端,约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并有颈横动、静脉降支通

  • 靳霖六

    【介绍】:见靳起蛟条。

  • 子处

    出《灵枢·五色》。即子宫。《类经》卷五《色藏部位脉病易难》注:“子处,子宫也。”

  • 寒湿困脾

    证候名。由贪凉饮冷,或过食瓜果,或脾阳素虚而寒湿内侵,影响脾运所致。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苔灰白而滑,脉迟或缓或濡。治宜温中祛寒,结合运

  • 九步香

    见《浙南本草新编》。为隔山香之别名,详该条。

  • 滋阴八味煎

    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即滋阴八味丸作汤剂,治证同。见滋阴八味丸条。

  • 杨贞颐

    【介绍】:见杨时泰条。

  • 臭苏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荠苧之别名,详该条。

  • 高保衡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医家。1068~1085年神宗时国子博士,精通医学,深明方药病机。北宋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他参加了整理《黄帝内经素问》、《脉经》等古代医书的工作,为继承发掘古代医药遗产

  • 经来头痛

    病证名。即经行头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