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即舌衄。详该条。
病名。因食有毒或变质鱼类引起中毒症状者。见《诸病源候论·食诸鱼中毒候》。症见头晕、面肿、肤红起痹搔痒、心腹闷满烦乱;严重者心悸、气急,甚至死亡。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鱼毒诸药,如紫
证名。指腹大而四肢小的水肿病。《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水病者,皆由荣卫否涩、肾脾虚弱所为。而大腹水肿者,或因大病之后,或积虚劳损,或新热食毕,入于水中自渍,及浴冷水气不散,流溢肠外,三焦闭塞,小便不
病证名。指蛔虫所致的呕吐。《医学入门》卷五:“虫吐时常恶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暂止,饥则甚者,胃中有蛔也。”治宜和胃驱虫。可用二陈汤加苦楝根、使君子、白术、乌梅、槟榔等。参见吐蛔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疳气下注入阴,致使阴囊水肿呈黄亮色者。多由疳疾脾胃虚弱,以致水湿下注所致。临床可伴有局部肿痛,小便不利,或瘙痒等。治宜化气利湿,用五苓散;外用蛇床子煎水淋洗。
病名。指脑疽之虚证。初起形如椒粒,坚硬紫暗,渐肿如横木,甚则上至巅顶,下至大椎,色如灶烟,硬不见脓,即损外皮,形如犬咬去肉之迹,溃而不敛,难愈。此证由阴精枯涸,毒火上炎所致。治当补阴精,泄毒火。《灵枢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指孕妇因热而致胎动不安。多因素体阳盛,嗜食辛辣,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热,复加孕后血聚养胎,阴虚阳盛,热扰冲任,出现或热、或烦、或渴、或燥、或漏血尿赤,以致胎动不安。宜养阴
证名。即遍身肿。《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令人上气体重,小便黄涩,肿处按之,随手而起是也。”
病证名。指寒邪积滞胃中而致的呕吐。多因乳幼儿沐浴受凉,风寒由肌表入胃,寒邪积滞不化,气逆而吐所致。明·邓景仪《医经会解》:“寒积吐,清浊混出,不作腥臭,吐汁久澄,清浮浊底。”临床可伴有面唇苍白,形寒、
出《素问·藏气法时论》。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因其血肉有情之品,有补益人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