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寒

中寒

类中风之一。又名寒中。《证治要诀·诸中门》:“中寒之证,人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抖,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为寒毒所中。”详见寒中①。②指寒邪直中三阴。《症因脉治》卷一:“其人真阳素虚,阴寒内盛,……一得外寒,则直中三阴,而为中寒之症矣。”症见恶寒身蜷,手足厥冷,遍身疼痛,面如刀刮,口吐冷涎下利,无热,不渴,小便清白等。治宜散寒、温阳为主。选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白通汤四逆汤等方。《古今医鉴·中寒》:“如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或加藿香正气散同服;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汤。”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五积散吴茱萸;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四逆汤加吴茱萸。”“寒中厥阴,则少腹疼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甚者倍附子。”③指中焦虚寒。由于阳气不足,脾胃机能衰退而出现腹痛喜按畏寒肢冷、口淡泛恶、食少、便溏等症。

猜你喜欢

  • 本草发挥

    药物学著作。4卷。明·徐彦纯撰。书成于明初、本书卷1~3将药物分为金石、草、木、人、兽、虫、鱼、果、米谷和菜共10类,收药270种;卷4为药物总论,内容多录自金、元诸医家著述中对药物的阐析与经验,作者

  • 是期的异体字。《说文·月部·期》段注:“朞借为期年、期月字。”详“期日”条。

  • ①治法,出《素问遗篇·刺法论》。凡气血上逆,阳气过亢、虚火上炎所致的证候,可采用降法。如和胃降逆、滋阴降火、平肝潜阳等均属本法范围。②药物的沉降作用。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

  • 槐蛾

    出《本草纲目》。为槐耳之别名,详该条。

  • 新生儿硬肿症

    病名。新生儿硬肿症,与肉硬相近似。以皮肤硬肿、冷、紫暗、舌质紫,口鼻流出血水为特点。其发病以先天禀赋不足,元阳虚弱,寒凝经络,气滞血瘀为多。常见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寒冷季节发病较高,亦有少数因外感邪热

  • 小儿咳嗽

    病名。小儿腠理不密,容易感冒,表邪侵入,首先犯肺,因而在冬、春气候多变的季节,最易引起咳嗽。另小儿如消化不良,以致脾为湿困,容易生痰,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亦致咳嗽。至于体质素弱,久咳伤津,导致虚火上

  • 汤熨

    外治法之一。以热汤熨按身体局部的治法。与现代之热敷相似。有疏通腠理,改善循环的作用。《素问·玉机真脏论》:“可汤熨及灸刺而去之。”

  • 土防己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木防己之别名,详该条。

  • 月水不绝

    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指经漏,详该条。

  • 注布

    见注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