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萧华生平

萧华生平介绍

萧华(?-762年),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太子太师萧嵩长子。萧华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早年曾任给事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袭爵徐国公。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擒获,授为魏州刺史。后复归朝廷,历任秘书少监、尚书右丞、河中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萧华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宝应元年(762年),因得罪李辅国,被罢为礼部尚书。代宗继位后,宰相元载为讨好李辅国,贬萧华为硖州司马,后萧华病逝于贬所。>>查看萧华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萧华早年以门荫入仕,在父亲萧嵩罢相后被擢升为给事中,后又任工部侍郎。天宝八年(749年),萧嵩病逝,萧华袭爵徐国公。他生性稳重,家风严谨,后拜兵部侍郎。

辗转归朝

  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入蜀避乱。萧华因未及随驾,被叛军俘获,授为魏州刺史。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

  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萧华暗中与朝廷通信,欲在魏州为内应,结果被叛军侦知,遭到囚禁,直到崔光远收复魏州,才被放出。唐肃宗获知萧华在魏州施行仁政,便正式任命他为魏州刺史。十二月,史思明率军南下。郭子仪担心萧华再次被叛军俘获,便让崔光远接任魏州刺史,并将萧华召到相州,安置在军中。

升任宰相

  乾元二年(759年),九节度兵败相州。萧华返回长安,因曾接受叛军任命的官职,被降为秘书少监,但不久便升任尚书右丞。后来,萧华出镇河中府,担任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

  上元二年(761年),萧华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并监修国史。当时,宦官李辅国掌握禁军,倚仗恩宠,求取宰相之位,并讽劝裴冕,让他推荐自己。萧华正色拒绝,因此得罪李辅国。
谪贬硖州

  宝应元年(762年),李辅国上奏皇帝,称萧华专权,要求免去其宰相之职。唐肃宗不许,李辅国便再三上奏,并推荐元载。唐肃宗无奈,只得将萧华罢为礼部尚书,任命元载为同平章事。
同年四月,唐肃宗病逝,唐代宗继位,李辅国因拥立之功被拜为宰相。元载迎合李辅国的意旨,将萧华贬为硖州员外司马。后来,萧华病逝于硖州贬所。

轶事典故

  肃宗末年,李辅国日渐骄纵,竟向皇帝求取宰相之职。肃宗忌惮他的兵权,不敢直接拒绝,委婉地道:“凭你的功劳,什么官不能当,只是不知道朝中重臣的意见。”李辅国便去游说尚书仆射裴冕,想让他推荐自己。肃宗私下对萧华道:“李辅国想当宰相,如果裴冕等大臣呈上荐表,那我就没有理由拒绝他了。”萧华询问裴冕,裴冕道:“没有这种事,我宁可砍断胳膊也不会让李辅国拜相。”李辅国在肃宗朝始终未能拜相,并因此怨恨萧华。

后世地位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萧华位列其中。

家庭成员

父亲:萧嵩,玄宗朝宰相,拜中书令,官至太子太师,封徐国公。

兄弟:萧衡,娶唐玄宗之女新昌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太仆卿。

儿子:萧恒,官至殿中侍御史。

儿子:萧悟,官至大理司直。

孙子:萧俯,萧恒之子,穆宗朝宰相,拜同平章事,官至左仆射,袭徐国公。

孙子:萧仿,萧悟之子,僖宗朝宰相,拜同平章事,官至司空,封兰陵县侯。

猜你喜欢

  • 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 邓剡

    邓剡(1232-1303),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村)。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词作家,第一个为文天祥作传的人。他与文天祥、刘辰翁是白鹭洲书院的同学。

  • 崔道融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 吴泳

    吴泳(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字叔永,潼川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丘处机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行程35000里)。

  • 惟凤

    释惟凤,青城(今四川灌县)人(《清波杂志》卷一一)。号持正。九僧之一。有《风雅拾翠图》(《圣宋九僧诗·惟凤》条下),已佚。今录诗十五首。

  • 陈康伯

    陈康伯(1097年—1165年4月10日[1] )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字长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人。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官高宗参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枢密使、左相兼枢密使。南宋时期金兵南下侵宋,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属入临安,荐虞允文参谋军事,在采石大败金兵。病死于京城任所,归葬于弋阳县新政乡九龙岗。宋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其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周鼎

    (1401—1487)浙江嘉善人,字伯器,一名铸,字九鼎。博览群书。正统中参赞军务金濂辟为幕僚,从至福建。旋授沭阳典史,为王竑所恶,罢官归。遨游三吴,卖文为生。与修《杭州府志》。有《桐村集》、《疑舫集》、《土苴集》。

  • 爱新觉罗·乌尔恭阿

    爱新觉罗·乌尔恭阿(1778年—1846年),初名佛尔果崇额,袭爵,诏改名。号石琴主人,郑恭亲王爱新觉罗·积哈纳第一子,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七世孙,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袭郑亲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薨,谥曰慎。有《石琴室稿》、《易水往还稿》。

  • 吴兆骞

    (1631—1684)清江南吴江人,字汉槎。吴兆宽弟。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居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求明珠子纳兰性德为之缓颊,旧日文友宋德宜、徐乾学集资纳赎,始得放归,又三年而卒。有《秋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