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王溥生平

王溥生平介绍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出生于官宦世家,948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953年,官至宰相。周恭帝时,上表请修《世宗实录》,与扈蒙、张淡等共同编修。郭威任枢密使时,率军平河中叛乱,聘为幕僚。957年,周世宗柴荣请王溥选择将帅,王溥举荐向拱,再次取得胜利。世宗死,赵匡胤势力强大,“王溥亦阴效诚款”,并献奉宅园取悦于他。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王溥“降阶先拜”。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初年,封祁国公,982年八月去世。谥文献。>>查看王溥的诗词古文

著述

  王溥的著作尚有《王溥集》20卷,《翰林酬唱集》(王溥与李昉、徐铉等唱和之作)1卷,均已散佚。

  他虽屡居高位,但仍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溥,后汉乾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任秘书郎。当时李守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反叛,王景崇在凤翔反叛,周祖带领部队讨伐他们,任命王溥为从事。河中平定后,得到叛贼的文书,里面有很多朝中大臣及藩镇互相勾结的话。周祖记下他们名字,准备按察审问他们,王溥谏阻说:“鬼魅这些东西,趁夜黑而出,一旦日月光明,就自动消灭。请把这些东西都烧掉,以安君主旁边的反贼之心。”周祖照办。部队回师,王溥升任太常丞。跟随周祖镇守邺地。

辅佐世宗
  广顺初年(公元951年),王溥任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迁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加官户部侍郎,改任端明殿学士。周世祖生病,召学士拟旨,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诏后,周世祖说:“我没有忧虑了。”当日去世。

  周世宗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二地,冯道极力谏阻,只有王溥赞成。部队凯旋还师,加任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周世宗曾经从容问王溥说:“后汉丞相李崧用蜡封书信送给契丹,有人还记得书信言辞,这件事可信吗?”王溥说:“李崧是大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这是苏逢吉诬蔑他罢了。”周世宗才醒悟,诏令追赠李崧官职。周世宗打算讨伐秦、凤二地,向王溥求元帅,王溥推荐向拱。战事平息后,周世宗在宴席上酌酒赐给王溥说:“替我选择元帅成就边疆功业者,是你啊!”后跟从皇帝平定寿春,皇帝诏令给他加阶进爵。

重新起用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遭父丧。守丧未满三年,被朝廷重新起用,四次上表,请求守丧满期。周世宗大怒,宰相范质上奏解救他,王溥惧怕,入朝谢罪。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夏天,任命他为参知枢密院事。

  周恭帝继承帝位,加王溥为右仆射。这年冬天,王溥上表请求编写《世宗实录》,于是上奏建议史馆修撰、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右司员外郎、知制诰张淡,左拾遗王格,直史馆、左拾遗董淳,共同修纂,诏令照办。

宋初重臣
  宋初,进位为司空,罢参知枢密院职。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罢去他职任太子太保。旧制,一品官班位在台省官之后,宋太祖因为看见王溥,对身边的人说:“王溥是以往的丞相,应当超常尊宠他。”就下令分台省官班位为东西二向,成为定制。乾德五年(公元967年),遭母丧。守丧期满,加任太子太傅。

加官进爵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升为太子太师。中谢日,周太祖对身边的人说:“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官福之盛,近世没有可与比拟的人。”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封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八月,去世,终年六十一岁。朝廷停朝两天,赠侍中,谥文献。

藏书故实

北宋藏书家、史学家。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后汉乾佑元年(948)进士,任秘书郎,任后汉三司副史。入周,后周时历任随州、商州、华州、颖州刺史。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迁中书侍郎加平章事。周世宗即位,为参知枢密院事,加礼部尚书,兼修国史。宋立,五年,加太子太傅。官进司空。乾德二年(964),罢相,改太子太保。开宝二年(969年),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初,封祈国公。卒谥文献,后改谥文康。好学,手不释卷,根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崔铉《续会要》,补其缺漏为100卷,对唐代制度沿革变迁,记述较为详尽,又作《五代会要》30卷,史称其“文简理备”,对保存、整理古籍,建树颇大。宋太祖赵匡胤把南平吴蜀时所获的文史副本分赠与之,以致于他收藏图书达万余卷,多唐代旧书。曾经编有藏书目录,今佚。编著《世宗实录》、此录虽失,但从《烟画东堂小品》中,还可见到残本。编纂有《唐会要》、《五代会要》,开会要体史书之先例,是研究五代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史料,价值很高。另著有文集20卷。子王贻孙,字象贤,遍览其父所藏,并继承了所藏之书,时以谙练称。

猜你喜欢

  • 张选

    (1494—1568)常州府无锡人,字舜举,号静思。嘉靖八年进士。授萧山知县。擢户科给事中。谏世宗遣郭勋代享太庙,谓“更不亲行,则迹涉怠玩”。帝大怒,执至阙下杖八十,杖折者三。昏死,以良药得苏。削籍,而名震海内。穆宗初,起通政参议,以老致仕。有《张静思文集》。

  •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 

  • 张陵

    玄宗天宝间诗人。其诗曾收入李康成编《玉台后集》。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六、《盛唐诗纪》卷一〇七。《全唐诗》存诗1首。

  • 李远

    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李远善为文,尤工于诗。常与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等交游,与许浑齐名,时号“浑诗远赋”。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庄士勋

    庄士勋(1856~1918),号竹书,清彰化鹿港人。光绪五年(1879)乙卯科举人,曾掌教于鹿港文开书院。乙未(1895)割台内渡泉州避难,三年后始返回故里。擅书法,真、草、隶、篆各体俱备,以行书传世。为「鹿苑吟社」成员。曾应雾峰林家及树仔脚等处之聘,前往担任教职;亦于鹿港文祠开授夜学,以提携乡里后进。明治卅五年(1902)获台湾总督府颁授绅章。

  • 智威

    (?—680)唐僧。处州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年十八出家,投天台山国清寺章安为师。受具足戒。高宗上元元年,居轩辕炼丹山法华寺传教,号“法华尊者”。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以法传慧威,时称智威为大威,慧威为小威。富有辞藻,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为天台宗六祖。

  • 乐雷发

    乐雷发(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声远,号雪矶,汉族,湖南宁远人。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乐雷发毕生最大的建树在于诗歌创作,入选《宋百家诗存》、《南宋群贤小集》。留存于世的诗有140余首,其体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很多诗,都显出了强烈的民本意识,都洋溢着很深的家国情怀、浓厚的屈原《离骚》遗风,与周敦颐首创的理学渊源,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帝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代表作有《雪矶丛稿》、《状元策》、《乌乌歌》、《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岩铭》。

  • 朱浩

    朱浩,字垕斋,大兴人。历署瑞州九江知县。有《杏花楼诗稿》。

  • 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