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è

【源】①系自姜姓。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至东汉汝阴令庆仪,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改为贺氏(6,7,9,12,17)。②代北贺兰氏、贺赖氏、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6,12,17,60)。③西夏人姓(95)。④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116)。⑤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195)。⑥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汉姓为贺(198)。⑦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汉姓为贺(201)。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为贺(433)。⑧布依(133)、撒拉(199)、傈僳(205)、满、蒙古(344)、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广平、会稽、河南(17,60,418)。 【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 【人】贺纯,东汉安帝时侍中,江夏太守(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及其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壮、土、土家、布依、傈僳、锡伯、达斡尔、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并注其源: ① “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自齐庆父之后者,以庆为氏,至后汉汝阴令庆仪——即庆普之裔也。仪之孙酺,酺子侍中质,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②又,“后魏贺兰氏、贺赖氏,并改为贺氏。” ( 《姓氏考略》谓“贺敦氏”亦为贺氏。) ③或为土族姓氏所改。土族语有“苏胡-孔”,意为苏胡人。或音译作 “索卜”,当即辽、金时之 “阻卜” 之别译。后为土族,本部落名,或以部为姓。后取“苏胡” ( “索卜”、“阻卜”)之尾音,谐“”、“”、“”、“” 以为单姓,或音变而为 “”。又,为贺尔氏所改。藏族称 “阻卜”; 鞑靼、蒙古,土族则称 “贺尔”。当为氏族名。或取其首音,谐“” 而为单姓。④傈僳族之贺姓,则出自鼠氏族。傈僳语为 “海扒”、“海彼”。“”,汉意为花松鼠,后为单姓“”,盖取海扒氏之首音,谐以音近之 “” 而得。⑤锡伯族之贺姓,则由赫叶哷氏所改。取其首音谐“”,以为姓。⑥达斡尔族之贺姓,则出自克音 “哈拉”,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 “” 而为单姓。⑦裕固族之贺姓,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呼郎嗄特,亦作霍尔勒、贺朗格、虎那格、虎那固等。本氏族名,以之为姓。或改单姓“”,盖取其首音谐 “” 而得。注③——⑦,见《中国人的姓名》。

三国时吴有贺邵,中书令; 晋代有贺循; 唐代有贺之章; 宋代有贺铸; 清代有贺锟; 当代有贺龙。

猜你喜欢

  • 读音:xiū【源】 ①古时休国在颍川(故城在今河南禹县),见《国名纪》(17),以国为氏;见《姓考》(17)。②汉时封楚元王之子富为休侯(休,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25里),以邑为氏,见《史记·年表》(6

  • 哲爾齊

    读音:Zhéěrqí【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尼玛察、吉林乌喇等地(23,63,180,260)。【变】 ①亦作〔哲尔济〕(260)。②清镶黄旗满洲护军穆克善之妻为哲尔进氏(260),〔哲尔进〕

  • 僑陳如

    读音:Qiáochénrú历史上罕见三字姓。《中文大字典》引《南齐书》收载;《姓氏词典》亦收,其注云:“《南齐书》有侨陈如·闇耶跋摩。”或作“㤭陈如”。详见该条。

  • 孙伯

    读音:sūn bó逝敖后有孙伯氏。(见《路史》)

  • 读音:èr楚小国贰、轸之后。(见《姓考》)贰,望出汉东,姬姓,楚屈瑕将盟贰、轸,并小国也。(见《万姓统谱》)魏有将军贰尘。(见《后秦录》)

  • 读音:liáo【源】 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聊(故城在今山东聊城),子孙以邑为氏,见《风俗通》(1,17,60)。【望】 颍川(17,60),河内(418)。【布】 江苏武进(314)、台湾台北、台中(6

  • 羅察

    读音:Luóchá【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索伦(23,63,180,260)。【人】 清正黄旗满洲闲散国太之妻为罗察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索伦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 連佳

    读音:Liánjiā【综】清正蓝旗满洲鸟枪护军得清之妻为连佳氏(260)。

  • 玉嚕

    读音:Yùlū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額顏

    读音:yán【综】 清正白旗满洲马甲达硕色之妻为额颜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