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ǒu

【源】 ①黄帝之子,得姓者14人,其一为苟,见《国语》(6,7,9,12,17)。②相传舜之后有苟氏,见《路史》(60,62)。③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以邑为氏,见《路史》(17)。④春秋时晋大夫荀氏之后避难改族而称苟氏(11,21)。⑤苟,草名,有此草长之处多为丰饶之地,居者遂以苟为氏(11,12,60)。然有人认为此乃无据之俗说(26)。⑥北魏时改代北若干氏为苟氏,见《魏书·官氏志》(7,12,17,60,70)。此为氐人之姓(242)。⑦为避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句氏加草为苟氏(11,60)。⑧后晋高祖名石敬瑭,姓敬者为避名讳,析敬为苟、文二姓,见《齐东野语》(17,21,60)。⑨羌族哭吾己氏(房名),汉姓为苟(194)。⑩畬(244)、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河南、河内、西河(17,21,60,418),山西(261)。【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四川、山东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苟姓人口75%。【人】苟变,春秋时卫人(21)。苟晞,晋时河内山阳人,累官阳平太守,拜尚书右丞(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布尔津,河南之卢氏,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畲族、羌族、仡佬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国语》 云: “黄帝之后有苟实、苟参。” 或以名字为氏,为苟氏之先 (按:或谓苟参为汉人,可能与 “黄帝之后” 同名字)。②《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舜后亦有苟氏。” 则此当系出妫姓。③郑樵又云: “或言以河内多苟杞,因以为氏。”《姓氏考略》 亦注: “苟,草名,河内多杞,所居饶之,因以为氏。” ④郑樵又云: “ (后魏)若干氏改为苟氏。”⑤ 《姓氏考略》注云: “句氏避宋高宗讳,加艹为苟。”⑥《姓氏考略》据《齐东野语》注云:“后晋高祖名敬塘,析敬字为文氏、苟氏。望出河南、河内、河西。” ⑦或出自羌族“哭吾已” 氏“哭吾已”本房名,或以代姓。羌语 “哭” 乃汉意之“”,或据其汉意谐狗音而以 “”为单姓。⑧畲族之苟,或谓槃瓠之后。谢肇淛 《五杂俎》 载: “吾闽山中有一种畲人……相传槃瓠种也,有苟、雷、兰等五姓。”

汉代有苟谏,上党太守; 晋代有苟晞; 宋人有苟师颜、苟铎,并滁州人; 又有苟毅,易州人; 又有苟全,夔州人; 元代有苟宗道,保定人,名儒。

猜你喜欢

  • 昆连

    读音:kūn lián古帝有昆连氏,一曰釐氏,一曰釐蓄氏。昆连者,昏晦之谓也。(见《路史·禅通纪》)

  • 郁朱

    读音:yù zhū【源】 代北姓,见《魏书》(7,12,60)。北魏时关中碑文载有郁朱氏(78)。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Kūn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据《姓氏寻源》 注云: “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姬姓。系春秋时郑成公太子髡顽的后代。”② 《中国姓

  • 去胡

    读音:Qùhú《姓氏词典》引 《汉书》收载。其注称: “汉有去胡来王。”未详其他。

  • 读音:Sì/Syh,Sz,Shih,Ssu【源】 似本字。为姒姓所改。又,北魏时渴侯氏改为佀(21)。【布】 河北石家庄(9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佀钟,明时郓城人,成化进士,历官御史巡盐两淮

  • 读音:kuài燕王哙之后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孝子传》有哙参。(见《广韵》)

  • 读音:Luán【综】 春秋时晋人鸾徼,事赵简子,因只知进声色犬马,营宫室台榭以误简子,而不举贤士,为简子沉之于河(21,61,62)。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其引《吕氏春秋》云: “赵简子沉

  • 綽克台

    读音:Chuòkètái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元有默哷,即姓绰克台氏。“以姓为氏”。《元史》有传。

  • 读音:Mǐn/Miin【综】 春秋时燕国游士有泯子午者,见《晏子春秋》(63)。或出自湣氏。

  • 格克拉

    读音:Gékèlā【综】清驻防三姓正黄旗中有格克拉氏(259,260)。又,清镶黄旗满洲马甲墨宝之妻为格克勒氏(260),〔格克勒〕似即格克拉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