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
【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北京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香河、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北京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香河、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hé gān纥干,华言依倚也,后因为氏。(见《西秦录》)北周田弘,赐纥干氏。(见《周书》)纥干氏,代人,孝文改为干氏。(见《通志·氏族略》)▲〈北周〉纥干广略,官柱国。〈唐〉纥干众,大中间江西观
读音:Shī/Shy,Shr【源】 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
读音:Yá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南之卢氏、山西之榆次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卢氏县公安局提供;《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Yǒuyǐn【源】春秋时楚国官名有莠尹,以官为氏(60)。一说,楚大夫莠尹之后,见《路史》(17,62)。 【人】莠尹然,春秋时楚人(11)。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注云: “楚大夫,以
读音:Gāolì【源】 元时蒙古人姓。源出高丽国(24)。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人】 元时宣慰副使博罗特穆尔之妻为高丽氏(24)。元代高丽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本为国名,
读音:Dòu《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其注云: 较罕见姓(不作“斗”)。春秋时楚国令尹斗伯比、大夫斗宜申等。来源: ①相传黄帝时有臣子鬥苞,负责传授规章制度,为鬥氏之始; ②春秋时楚国君若敖
读音:Wéi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吉林之乾安,山西之太原、晋城、临汾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 “姬姓。鲁昭公子公为之后,以字为氏。”汉代有为昆,南郡
读音:kě sì代北姓,后改为纸氏。(见《魏书·官氏志》)一作渴侯氏。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姓氏词典》 引 《姓觿》收载; 《中文大字典》 引 《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注云: “渴俟氏改为纸
读音:Tán【源】①系自子姓。宋微子之后,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苑》(60,62)。②系自嬴姓。(谭子(故城在今山东历城东南或今章丘西),鲁庄公十年灭于齐,其后有谈氏(17)
读音:Sà【音】亦音Cuò(73,91)。 【源】见《何承天纂文要》(7,12,15,60)、《广韵》(86)、《直音》(15,21)及《姓苑》(9)。 【望】北海(17,418)。 【布】大陆仍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