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民图说
一卷。明杨东明(1548-1624)撰。东明生平事迹见《青琐荩言》条。该书是一部为图画作解说性质的著作,乃东明官刑科右给事中时所作,本为进上君王所作,后其子春育、春融及东明六世孙榴等为表彰先人,方才刊布流传。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宴安深宫,罕知朝政外事,而天下汹汹,经济凋敝,故东明作《饥民图》十四图上神宗皇帝,前十三图备绘流民之情况,并系以解说,其辞多以俚语为之,并记实事,简易明了。最后一图是东明拜疏之像。该书虽极简单,然与所绘图像一样,对研究明代经济、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卷。明杨东明(1548-1624)撰。东明生平事迹见《青琐荩言》条。该书是一部为图画作解说性质的著作,乃东明官刑科右给事中时所作,本为进上君王所作,后其子春育、春融及东明六世孙榴等为表彰先人,方才刊布流传。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宴安深宫,罕知朝政外事,而天下汹汹,经济凋敝,故东明作《饥民图》十四图上神宗皇帝,前十三图备绘流民之情况,并系以解说,其辞多以俚语为之,并记实事,简易明了。最后一图是东明拜疏之像。该书虽极简单,然与所绘图像一样,对研究明代经济、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①一卷。清杨赓元撰。赓元字良孚,江苏吴县人,光绪甲午(1894年)副榜。是编记其读《尔雅》所得。其中订正郭注之误,皆确有依据,非穿凿附会者比,且谓《说文》、《尔雅》异同可以互证,认为不当据《说文》以改
八卷。明代释如惺(生卒年不详)撰。如惺,号幻为,师从天台宗真清,又从千松得禅师习禅宗,曾住天台山慈云寺,嘉兴楞严寺。《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
二卷,清陈登龙纂。陈登龙,字秋坪。陈登龙,留心吏治,嗣补青神令,调辨里塘粮务,其尽心整理,考其山川夷险,民出利弊、土司沿革,详为记载,编纂此志。《里塘志略》嘉庆十二年(1807)编,十五年(1810)
一卷。清林春溥(详见《春秋经传比事》)撰。林氏以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弟子相随,考事征年,相因互见,非合证不明,于是据《史记》有关记载,列表说明孔子弟子。其姓名见于《论语》者,则附于后。又参考《春秋》三传
八卷。清张孝龄撰。孝龄,益阳(今湖南益阳)人。该书依据《春秋》经传等有关史料,摘录其中关于周王朝和鲁国的史料,并加以评论。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南村刊本。
十卷。清傅燮鼎撰。傅燮鼎,字铁椽,湖北崇阳人。九宫山跨吴楚境。其阳为江西武宁。阴为湖北通山。山上坦而凹,四峰五岭,周围环绕。明隆庆戊辰,崇阳王角峰撰《九宫山志》。明季版毁于兵乱。清顺治丙申至乾隆丁亥,
一卷。清何西夏撰。本书卷首有序。在注释体例上,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来分别加以解释。对每篇或释大义,或只解释一字一句,均出于己意,没有引用他人之说,但大多解释肤浅,没有什么新意的阐发
十卷。清周宗濂(生卒年不详)撰。周宗濂著有《耻亭遗书》。本书取马瑞临《文献通考》、王圻《续文献通考》,首尾编次,仍如原书的二十四门。唯有帝系、象纬、物异、四裔、节义、方外六门,因难于节录置之。其因文附
一卷。明张鸣凤撰。鸣凤字羽王,丰城(今属江西)人。生卒不详。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官至桂林府通判。该书是其贬谪利州时,自京赴四川谪居地以及由谪居地回京途中所作,主要记载沿途所见之名胜古迹,于碑
一卷。清昆林删订。昆林,是魏裔介(详见《孝经注义》)别号。此书共四十八条,用骈文体例,论述因果报应关系,教诲百姓弃恶从善。因此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故显得字句繁杂难懂,缺乏明快通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