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音韵问答

音韵问答

一卷。清钱大昕撰。钱氏生平见“恒言录”。是编于《潜研堂文集》中摘出问答十五则,并益以《同音假借说》、《古今方音说》、《答严九能书》、《答周松蔼同年书》等,遂成一书。卷末有吴江沈懋德跋语,大略云:三十六字母,托言出自西域,不过神奇其说耳。郑樵无识,遂谓中国人不知七音,不亦愚哉!钱竹汀先生是编,大概举正亭林顾氏之讹。其中历引诗书中股肱丛脞、高冈元黄,以见母为华音而非梵音,尤为确论。是以足以关渔仲之口矣。《音韵问答》云:字母两字固出于《华严》,然唐玄应《一切经音义》所载《华严经》终于五十八卷,乃实叉难陀所译,出于唐中叶,又在玄应之后。而汉末孙叔然已造翻切,则翻切不因于字母也。翻切之学,以双声叠韵纽弄而成音。有叠韵,而后人因有二百六部。有双声,而后人因有三十六母。双声叠韵,华学非梵学,即三十六母,亦华音非梵音也,谓见溪群疑之谱本于华严者妄矣。特以其谱为唐末沙门所传,又袭彼字母之名,夹漈不加详考,遂误认为天竺之学耳。案大昕谓“字母”二字出于《华严》;三十六母为华音而非梵音;反切不因于字母而源于双声叠韵。钱氏于《十驾斋养新录》等书亦反复阐发此说。案“字母”是悉昙、等韵从印度输入的术语;三十六字母确为表现华音者。然谓反切源于双声叠韵则误矣。关于反切的起源,一派谓曾受梵文影响,宋之郑渔仲,沈存中、陈直斋,清之纪文达、姚惜抱等均主是说;另一派则谓反切源于双声叠韵或合音,是中国自己造出来的,顾亭林力倡之,陈东塾及钱竹汀等附和之。赵荫棠《等韵源流》云:“周秦至汉所有之合音,乃天然的(案双声叠韵亦当如是观),汉代以后之反切,而是人为的。这个人为的反切,非有外力不能产生。……汉哀帝以后正是梵文输入的时候,则学梵文者当然先知其拼音,因此而悟出来反切。”赵氏所言很是。是书刊入《昭代丛书》(道光本壬集补编)。

猜你喜欢

  • 字林考逸校误

    一卷。附《校误补》一卷。清龚道耕撰。参见《字林补本》。是书专为校正任大椿《字林考逸》而作。其缘起是:任书有初印本,有改刻本,互有出入,而讹脱略同;钱钊(字湜江)、诸可宝(字璞斋)虽为校订,不无遗漏。龚

  • 四书地理考

    十五卷。清王瑬撰。王瑬原名仲瑬,字亮生,江苏吴(今江苏吴县)人。关于四书地理,阎若璩撰有《四书释地》,较为精核,却也不无可议。是书载洪亮吉说,认为中牟在今彰德府汤阴县,援引《管子》、《韩非子》之言为证

  • 古穰集

    三十卷。明李贤(1408-1466)撰。李贤,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县)人。宣德进士,景泰初(1450)由文选郎拜吏部侍郎,后任翰林学士、入值文渊阁,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谥文达。著有《天顺日录》、《

  • 续修庐州府志

    一百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黄云修,林之望、汪宗沂纂。此即光绪《庐州府志》。

  • 常山贞石志

    二十四卷。清沈涛撰。沈涛,字匏庐,浙江嘉兴人。《常山贞石志》系沈涛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官正定知府时所作。正定古为常山郡,故其书以常山为名。所收录常山石刻,自周至元,共250余种。编书时仿洪适《隶

  • 魏石经春秋残字

    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清马国翰辑。按,《隋志》有三字石经《春秋》三卷的记载,其注又有梁有十二卷的记载。《唐志》则有三字石经《左传》古篆十二卷的记载。国翰认为《唐志》标题多出于臆测。但据王国维所考,

  • 周张全书

    二十二卷。明徐必达(详见《南京都察院志》)编。周敦颐之书,除《太极图说》、《通书》而外,仅得诗文、尺牍数首,附以年谱、传志及诸儒之论而为七卷。张载之书,除《正蒙》、《理窟》、《易说》而外,兼载语录、文

  • 归愚词

    一卷。宋葛立芳(?-1164)撰。葛立芳字常之,丹阳(今属江苏)人,徙吴兴(今浙江湖州)。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宋人之中,父子以填词名家者为晏殊、晏几道,其后即葛立方与其父葛胜

  • 警世奇观

    十八帙(残)。目录下题“古闽龙钟道人汇辑,豫金呵呵道人校阅”。封面题“博古斋评点小说”。编选者不知何人。话本小说选集,目有十八帙,残本存第一、二、三、四、六、九、十、十一、十二帙。坊刻小本博古斋编订的

  • 尚书义粹

    八卷。金王若虚(1174-1243年)撰。王若虚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省)人,金代文学家。承安进士,官至翰林学士。金亡不仕。著有《王经辨惑》等十余种,并有《滹南遗老集》。王若虚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