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迦方志

释迦方志

四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释迦方志》一书,道宣作于永徽元年(650),全书载文共有八篇,一、统摄篇,二、中旁篇,三、遗迹篇,四、游履篇,五、通局篇,六、时住篇,七、教相篇,八、封疆统摄二篇。在中旁篇内,以名、里、时、水、人五义定天竺(印度)义为中国义。在遗迹篇内,述自唐入印度求法有东、中、北三条道路。东道只数语带过。玄奘西行求法去由北道,归由中道,此文摘自《大唐西域记》一书。遗迹篇所述最详,所占全卷二分之一还多。游履篇开列有自汉代张骞至唐玄奘诸西行者。通局篇中杂记如来佛应迹,佛像灵感,圣寺显瑞等十余则。时住篇中载有三武一宗法难之事。教相篇总记东晋至隋代,帝王立寺,译经、度僧之数字。此方志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研究隋唐佛教史者,当不可不读此书。现见载版本有支那内学院本。

猜你喜欢

  • 一溉堂诗集

    一卷。清金光耿(约1662年前后在世)撰。金光耿,字介遵,另一说字觐文,江西婺源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初年诸生,《江南通志》记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此记载有误,因为金光耿的父亲金懋衡为明万历二

  • 读易易知

    三卷。清黄寅阶撰。此书编辑体例杂乱。书中删去了古注中“彖曰”、“象曰”、“坤卦文言曰”等字样,凡传辞与经文皆顶格,致使本不是一回事的经传、彖传、象传不分,揉杂在一起,忽而卦辞、忽而彖传、忽而小象、大象

  • 玉简斋丛书

    二集,十八种,五十三卷。清末民国罗振玉(详见《云窗丛刻》)编。丛书最初不分集,所收多为目录学著作,后刊刻日繁,始分为二集。初集为讲述边疆史的著作,二集为目录学著作。前者有明高拱《边略》五卷、清佚名《湟

  • 礼记刘氏音

    一卷。晋刘昌宗(详见《周礼音》)撰,清马国翰辑。此书见于《隋书·经籍志》,注云五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其目,可见,此书在隋唐时已经散失。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有九条,又《集韵》

  • 增修复古编

    四卷。旧本题吴均撰,自署其字为仲平,但其爵里、时代均不可考。此书的凡例说“注释用黄氏《韵会》(即宋末元初黄公绍的《古今韵会》)”,但书中分部全从周德清《中原音韵》,可知此书作者当为元以后之人。此人认为

  • 四书明儒大全精义

    无卷数。清汤传榘撰。汤传榘字子方,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是书尊崇朱熹,虽遍采诸家,而引《读书录》、《困知记》、《居业录》数书最多。自言“尝博涉于先儒之义,每览一编,辄举其有发明者,分章撰录。积二

  • 盐铁论拾补

    不分卷。清卢文弨撰。是书为群书拾补之二十一种,取《永乐大典》中所载《盐铁论》及涂祯刑本,以校张之象本,因考知书中古字皆张所改。如“防”作“坊”,“脤”作“振”,“策”作“册”之类,皆非其旧,其例以所正

  • 运甓漫稿

    七卷。明李昌祺(1376-1452)撰。李昌祺名祯,以字行,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授礼部郎中。历官广西、河南左布政使,坐事谪役,寻宥还。洪熙元年(1425)起故官河

  • 钦定钱录

    十六卷。清梁诗正(详见《钦定西清古鉴》)、蒋溥(详见《钦定西清古鉴》)等人撰。《钦定钱录》为乾隆十五年奉敕而撰,前有序言一篇。卷一至卷十三,详列从伏羲至明崇祯历代钱币。卷十四记载外域各种钱币。卷十五记

  • 维摩诘所说经义疏

    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条。《维摩诘所说经义疏》,世称《广疏》。此疏与略疏比较,约增加了三分之一。所诠详简,互有不同。科文分章,立言措义,全无一合。略疏己说的,广疏不再重复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