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郑氏丧服变除

郑氏丧服变除

一卷。汉郑玄(详见《周易注》)撰,清马国翰辑。是编如父为长子,不徒跣,不歠粥,与戴德《丧服变除》相合。臣为君,不笄纚,不徒跣,与戴称笄纚不同。妻为夫妾为君,不徒跣,不极上衽,与戴称扱上衽异。子为父斩极,既袭布深衣,扱上衽,与戴称扱上衽后言袭深衣不同。考察礼文,凡是相合者都很正确,其不同者都是郑玄正确而戴德错误。黄以周的《礼说》略有《丧服变除》条,说得极其详细,可以参证。此本既然根据《通典》所载辑录,又根据《礼记注疏》摭入五则,不能肯定其一定是郑氏《变除》文。二十五月大祥二句,《檀弓》孟献子禫孔疏,认为郑氏依用戴氏文。二十八月乐作,疏引《丧大记》、《间传》互相分辨,不但不言郑氏文,而且不言戴氏文。礼既祥白履无絇二句,《檀弓》既祥而丝履组缨疏,认为上句为戴氏文,下句为《玉藻》文,则很清楚不是郑氏《变除》。假使自用其文,不可能辄称为礼。如果象马氏此条,那么凡是三礼注之涉及丧服丧礼丧祭者,都可能看作《变除》文了。虽然《变除》文未必与注乖异,而别无见文,乌容悬断。释禫之礼等等。《杂记》祥主人之除也疏,认为去衣黄裳,及既祭乃服禫服,朝服綅冠为戴氏文,那么,郑氏此注,不过是依据戴氏《变除》来解说其义,其解说当然不能是郑氏《变除》。黑经白纬日纤,旧说认为纤冠就是采缨,《间传》疏以上句为戴氏文。案:这也是郑依用戴氏文。下引旧说,大概以广异闻。其意本来主张黑经白纬之义,因而把戴义列举在前面。下文云纤或作綅。可见,旧说是根据或本为义。考察《史记·孝文纪》纤七日,《集解》引用应劭说“纤者禫也”,此与记文禫而纤相合。《说文》系部綅绛线也。此与旧说条缨意义相近。《玉篇》纤细也,綅线也,缝线也,黑经百纬也。《广韵》二十侵有綅字,引《诗》贝胄朱綅。二十四盐有綅字,日黑经白纬。这都是两义并列。即本记注,实则黑经白纬。缁于既祥之缟,而异于吉冠之玄。郑从戴义最得。其朝服綅冠,綅是纤的假借字,初不谓采缨。所有这些都与郑氏《变除》无关。国翰序中说到:“《正义》每于《变除》,引郑以为依用。”这也是佚说,未免有点捕风捉影。然而,这是辑本之牵合,如果是郑氏本文,当然悬诸日月而不刊尔。此书有玉函山房本。

猜你喜欢

  • 四书续考

    四卷。清陶起庠(详见《四书补义》)撰。是书首有起庠自序,书分四卷。卷一为至圣、四配、诸贤,卷二为帝王、帝臣、王佐、贤侯、天象、地图、逸民、良史,卷三为诸侯,卷四为诸臣、时人,虽也荟萃群书,而颇有抉择,

  • 襄阳府志

    ①八卷,清杜养性修,邹毓祚纂。杜养性,字敬修,奉天沈阳(今辽宁沈阳市)人,拔贡,官襄阳知府。邹毓祚,湖北远安人,官襄阳府教授。宋郡守高菱创修《襄阳郡志》四十卷。见《宋史·艺文志》。其后正德间下荆南道副

  • 孔文谷文集

    十六卷。《续集》四卷。《诗集》二十四卷。明孔天允(约1545前后在世)撰。孔天允字汝锡,号文谷,又号管涔山人,生卒年不详。汾州(山西汾阳)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以藩戚外补陕西提学佥事,后官终

  • 奇经八脉考

    一卷。明李时珍(详见《本草纲目》)撰。此书刊于万历六年(1578)。首列奇经八脉总论,次论阴维、阳维、阴蹻、阳跻、冲脉、任脉、督脉、带脉等八脉循环。李氏认为人身经脉有正有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

  • 复初集

    三十六卷。明方承训(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方承训,号鄈卹,安徽徽州(今歙县一带)人。生卒年不详。此集为承训自编。前有万历十一年(1583)自序,称家世役什一,不乐仕进。又称间以玉献,即被摈斥弗用。

  • 青城山人集

    八卷。明王璲(1349-1415)撰。王璲,字汝玉,后以字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洪武中举浙江乡试。以荐摄府学教授。建文元年(1398)改应天(今江苏南京)训导。永乐初,擢翰林五经博士,官至左春圬左

  • 栖霞县续志

    十卷,首一卷。清黄丽中修,于如川纂。黄丽中字锦江,江苏如阜人,监生出身,光绪五年(1879)任栖霞知县。于如川,邑训导。考《栖霞县志》自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卫苌重修后,距其时已一百余年未修志了。

  • 四书引经纂

    五卷。明邹嶐编纂。首页又题名《四书白文引经释义便览》,无序例,《诗》、《书》、《礼》、《易》、《春秋》各一卷,共五卷。《诗》称“葩经”,《书》称“壁经”,《易》称“庖经”,《礼》称“戴经”,《春秋》称

  • 香草校尚书

    四卷。清丁鬯撰。丁鬯约为晚清时人,与俞樾同时或稍晚,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最要者,证“四岳”是四人,而非一人。丁鬯认为,帝咨四岳者五事,其中四事都有“佥曰”字样,说明四岳为四人无疑;只有“巽位之咨”

  • 袌碧斋词话

    一卷。清陈锐撰。陈锐生卒里贯未详,著有《袌碧斋诗集》。此书为其论词之作。陈锐宗尚柳屯田,与郑文焯同旨,最为有识。论古今词风,述方言俗语,明四声韵协,皆有独到之处。但周邦彦《大酺》云:“未怪平阳客,双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