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赤水元珠

赤水元珠

三十卷。明孙一奎(1522-1619)撰。又名《赤水玄珠全集》、《孙氏医书三种》。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休宁县(今属安徽)人。因父病而立志学医,先师从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又研究经典医著及诸大家典籍,勤奋好学,诵读无间,历寒暑三年。为寻师访友,曾远历湘赣江浙等地,广询博采,择善而从,历三十余年乃精于医,为人治病,每有良效,名噪当时。著有《医旨续余》、《医案》等书。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不仅沉酣于《内经》、《难经》之书,精研本草,参阅方书,并结合仲景之后历代名家医著,加以融汇贯通。他认为:“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仲景不独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阴有余阳不足之论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医旨绪余》)孙氏反对命门、三焦等理论并有独到见解,认为营气、卫气的生理功能实由宗气所宗,人的呼吸赖宗气的推动。人身君相之火均为人火,为内火,不能以君相来分属天人,而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乃亘古不易之论。在治疗中孙氏“首重明证”,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之分,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异,执法不能执一而无权变。在遣方用药中十分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与其三焦、命门理论相印证。此书分七十七门,每门又分列病症,根据《内经》、《难经》等理论,引录文献二百六十五种。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予以论述。条分缕析,分述因、证、处方,并附各家治验。如风门中又分伤风、真中风、类中风、痦痱;寒门中又分中寒、恶寒。大旨以明证为主。其中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明晰。在治疗上重视保护三焦元气,反对滥用寒凉之品。此书中孙氏的学术见解颇为各世医家所重视。唯卷十“怯损劳瘵”门附“方外还丹”,专讲以人补人采炼之法,非为正道,为全书之瑕疵。有明万历十二年(1584)初刻本,民国三年(1914)上海著易堂书局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隶八分辨

    一卷。清方辅(生卒年不详)撰。方辅字君任,号密庵,新安人。是编专辨隶与八分之别。首为小引,即总纲;次引十九家之说,为其辨论之根据;次杂论十六则,皆发挥其一己之见;次《送金冬心八分歌》;次订诸家之误,取

  • 救文格论

    一卷。清顾炎武(1613-1682)著。顾炎武原名继绅,更名绛,字忠靖。弘光时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圭年等,世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曾参与“复社”及反清活动。工诗文,于国家典制

  • 易纬略义

    三卷。清张惠言撰。张惠言详见前提要。此书为评说《易八纬》之作。《易八纬》分别为“乾坤凿度”、“周易乾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易纬通卦验”、“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

  • 御制耕织图

    二十三幅。清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清圣祖玄烨命人绘制耕图、织图各二十三幅,“以颁示子孙、群臣,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续四库提要》)每幅图上均附诗一首,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

  • 兰芷零香录

    三卷。题“蓬道人戏编”,据考,作者为杨恩寿。杨恩寿(1834-1891)字鹤俦,号鹏海、蓬道人,湖南长沙人,晚清戏曲家,著有传奇集《坦园六种曲》,戏曲论著《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等。该书为笔记,所

  • 丁鹤年集

    四卷。《玳录》一卷。附《校玳》一卷。续校一卷。元丁鹤年(1335-1424)撰。鹤年字亦称鹤年,盖因孟浩然字浩然例故。回回人。父职马禄丁为武昌县达鲁衣赤,遂家其地。鹤年生当元季,逢乱不求仕进。元亡,避

  • 唐会要

    一百卷,五代王溥撰。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五代后周至宋初“十年作相”,又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后汉乾珰元年(948),状元及第。隐帝即位后,为枢密使、同平章事郭威幕僚

  • 诗细

    十卷,续一卷。清赵佑(1727-1800)撰。是书盖因《后汉书·赵晔传》曰:赵晔著《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蔡邕至会稽,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窃取其意以名焉。篇中立说不主一家,

  • 曾文正公家书

    十卷。《家训》二卷。《大事记》四卷。《荣哀录》一卷。清曾国藩(1811——1872)撰。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后任四川乡试正考官(1843)。升礼部

  • 莆风清籁集

    六十卷。清郑玉臣(生卒年不详)编。王臣字慎人,一字兰陔,莆田(今属福建)人。乾隆六年(1741)拔贡生,官至兰州知府。著有《兰陵诗话》、《莆风清籁集》。此集为地方诗总集。共六十卷,所选兴化一地,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