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蒙古字韵

蒙古字韵

二卷。撰人不详。是一部中国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写汉语(也称八思巴汉语)的韵书。编著于1269-1292年之间。元刻本流传至清道光年间,后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存目”著录,云有“两淮盐政采进本”。注“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现代学者考证此书非宗文所撰。此书现在仅存一个旧写本,是元至大戊申(1308年)朱宗文所做的校订本,也已流失国外。《元史·释老传》云元初本用威乌尔字以达国言,至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始命帝师制蒙古新字。案帝师八思巴所创新字,初称蒙古新字,后改称蒙古字。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颁诏推行,元亡后渐废弃。今称八思巴字或方体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字母主要借用藏文字母,另有少数梵文字母和新造字母。字母最初为四十一个,后续有增加。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分元音和辅音。书体有正体和篆体两种,篆体多用于官方印章。行款从左至右直写,书写单位为音节。《蒙古字韵》朱宗文校订本卷首有刘更序、朱宗文序。正编包括蒙古字韵总括变化之图、校正字样、字母、篆字母、韵书正文、回避字样等。韵书正文分十五个韵部:①东、②庚、③阳、④支、⑤鱼、⑥佳、⑦真、⑧寒、⑨先、⑩萧、⑾尤、⑿覃、⒀侵、⒁歌、⒂麻。各韵顺序大致按收声类聚。每一韵部又分为若干韵类,每一韵类按照声类始见终日顺序排列同音字组,上冠八思巴字字头,下列所拼汉字,汉字标明平上去入四声。本书是用八思巴字拼写汉字的“通用备检”之书,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是语言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亦可用作考释、解读八思巴字文物铭文的参考,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十分重视对这部著作的整理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猜你喜欢

  • 大冶县志续编

    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林佐修,陈鳌撰。林佐,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原籍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西),官大冶同知。陈鳌,字冠洲,本县人,拔贡。林佐三任大冶,光绪八年(1882)奉修通志檄,观阅旧志

  • 六书辨通

    四卷。清杨锡观(生卒年不详)撰。锡观字篆若,无锡(今属江苏)人。工翰墨,尤精篆隶,著作尚有《六书例解》。是书旨在辨别六书假借何谓可通何谓不可通。全书分韵编次,于每字之下各标出处并说明其本义,对于误通者

  • 驳春秋名字解诂

    一卷。清胡元玉撰。元玉字子瑞,湘潭(今湖南湘潭)人。通小学,著有《璧沼集》、《郑许字义异同评》、《汉音钩沈》、《雅学考》、《授经簃集》、《研经书院课集》、《东山书院课集》等。《驳春秋名字解诂》一书是对

  • 周易衍义

    十六卷。元胡震撰。胡震生平不详,其自署曰庐山深溪,又题将仕佐郎、南康路儒学致仕教授。书前有《序》,作于大德九年(1305年),自云:“少读《易》于协正何先生子举、刘先生均堂,长饶先生鲁之门”,则饶鲁之

  • 横山草堂丛书

    两集,二十二种,六十九卷,附三种,五卷。民国陈庆年编。陈庆年字善余,江苏丹徒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湖北译书局总纂,提调湖南全省学务,著作有《横山乡人类稿》、《汉津遗文疏证》等。丛书为陈庆年任职江南图书馆

  • 邵半江诗

    五卷。明邵圭(?-1490)撰。圭字,文敬,宜兴(今属江苏)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户部主事,后出为严州知府。其诗时有新意,颇为李东阳所重。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论说:“邵文敬善书工棋,诗亦有

  • 春秋决事

    一卷。汉董仲舒(详见《春秋繁露》)撰,清马国翰辑。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既老病致仕,朝廷如有大议,派使者及廷尉张汤到他家中去询问,他的论对“皆有明法”。《汉书·艺文志》著录《公羊董仲舒治狱》十

  • 泰泉集

    十卷。明黄佐(1490-1566)撰。黄佐,字才伯,号泰泉,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佐学以程、朱为宗,惟理气之说,独持一论。学者称“泰泉先

  • 丰顺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葛曙纂修。葛曙,浙江人,进士,知县,乾隆八年(1743)任。此志为葛曙将调任时纂辑创修,别其封域,考其典章,察其民物,取海阳、揭阳、嘉应、大埔四州县志,择其地与人与事今隶乎丰顺者而辑,益

  • 天盖楼四书语录

    四十六卷。清周在延编。在延,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是书卷首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虞山钱陆灿序。篇中发明经旨,大率以朱子《集注》为主,力辟俗学异学。其于《大学》格物之义,尤显攻王守仁。引朱子言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