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米谭史
一卷,苏米谭史广六卷。明郭化撰。郭化字肩吾,宣城(今属安徽)人,生卒仕履不详。上述二部书主要杂采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苏轼和著名书画家米芾两人之遗闻轶事中可资谈论的内容,各为一卷,后又增苏轼事为四卷,米芾事为二卷。书中所采内容,大多摭拾巷谈小说,且不注出处,故资料价值较低,不足依据。
一卷,苏米谭史广六卷。明郭化撰。郭化字肩吾,宣城(今属安徽)人,生卒仕履不详。上述二部书主要杂采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苏轼和著名书画家米芾两人之遗闻轶事中可资谈论的内容,各为一卷,后又增苏轼事为四卷,米芾事为二卷。书中所采内容,大多摭拾巷谈小说,且不注出处,故资料价值较低,不足依据。
八卷。清邱之稑撰。之稑字谷士,湖南浏阳人。是书凡八卷,卷首有湖南布政使龚绶的序。此书先考周尺,以定十二律之变,凡箫、篪、笛、笙、竽、埙、琴、瑟、钟、磬之古制无不定。又本朱子《仪礼经传通解》、《诗谱》以
见《白孔六帖》。
九十二卷。清刘大櫆(1698-1779)选辑。刘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副贡生,师从方苞,为姚鼎推崇,系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有《海峰文集、诗集》等。《历朝诗约选》为何维朴校,因书第
十卷。明陈谟(?-1388)撰。陈谟,字一德,号心吾,江西泰和人,约生于元成宗时,洪武初召赴阙,以疾辞归。洪武三年(1370)曾校文于广东,后主奉新清节书院讲席。事迹具载《明史·儒林传》,著有《海桑集
二十七种,九十一卷,清蒋光煦编辑。蒋光煦字生沐,号放庵居士,海宁州(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少孤好学,喜藏书,积书达四五万卷,著有《东湖杂记》等。以其书室“别下斋”为名辑刊《别下斋丛书》,取宋王应麟“困而
十二卷。明唐顺之(1507-1560)撰。唐顺之,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以抗倭功,升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学识渊博,人称“荆川先生”。著有《武编》、《荆
三卷。清刘振清汇梓、李元春评阅。刘振清,字金亭,陕西朝邑县人。李元春,号时斋,陕西朝邑县人,嘉庆举人拣选知县,又改大理寺评事。后因母老,回陕西书院,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本书原为刘振清汇梓,李元春重加辑
四卷。梁焕奎(约1908年前后在世)撰。梁焕奎字壁垣,湖南湘潭人,生卒年未详。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二十九年(1903)举经济特科,召试,以知县分发江苏。此集四卷。一卷为五言古体。二卷为五言律体
一卷。清丁泽安撰。丁泽安详见《易学节解》。全书分三章。第一章论图书,第二章论蓍数,第三章论易学,其观点与《易学三编》同。可视为《易学三编》之续。有《自得斋易学》本。
十二卷。清吴德信撰。吴德信字成友,九江人。此书以《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自为篇,而以《彖传》、《象传》仍零散附着于经文之内。此书用的是宋人所传郑氏之本。其体例是将《本义》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