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耕学斋诗集

耕学斋诗集

十二卷。明袁华(1316-1382)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袁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之诗,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若干首。即所谓千余首者后人裒辑以传。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袁华为诸家盛名所掩,故人与诗皆不甚著。实则衔华佩实,具有典型,非后来伪体所能及,固未可以流传未广而轻之。袁华《赠闵中孚初度诗》,有同生延祐丙辰(1316)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已五十三岁。故集中诗句,元代所作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诸纪年,皆在顺帝至正中。惟癸丑《正月风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1373),颇露悲凉感慨之语。盖欲自附于元之遗民。然已食明禄,不必作是语。四库已存目。

猜你喜欢

  • 汉石经碑图

    一卷(民国二十年排印本)。张国淦撰。国淦字乾若,蒲圻(今湖北省蒲圻县)人,曾著有《历代石经考》。汉石经出土大小数百块,其中可考者,约得四千余字。国淦即据此草为碑图,凡一卷。按,汉石经碑数,前人有四十碑

  • 借月山房汇钞

    十六集,一百三十五种,二百八十三卷。清张海鹏(详见《学津讨原》)编辑。张海鹏既辑《学津讨原》、《墨海金壶》后,又于嘉庆十七年刻成本书,专收明清两朝撰述,与前二书收辑范围不同,包括经说、杂史、传记、诸子

  • 开元录

    见《开元释教录》。

  • 庄子平议

    三卷。清俞樾(详见《易贯》)撰。此书是俞樾《诸子平议》第七种。前人研究《庄子》,认为不明音训不足以究其旨,所以清代学者都非常重视音训。俞樾作《庄子平议》,所言声训,也不外于此。其训《德充符》中之“淑诡

  • 平治荟萃

    见《金匮钩玄》。

  • 芳洲集

    十卷。明陈循(1385-1462)撰。陈循,字德遵,号芳洲,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宣德间进学士,正统十年(1445)以翰林学士入内阁典机务,累迁户部右侍

  • 养真室集

    九卷。清王嘉铣(1861-1919)撰。王嘉铣,名如曾,更名嘉铣,字少沂,又字劭宜。铜山(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晚号蛰庵。劭宜之父得力于庐陵派,骈体文则承六代之芳润。诗尤深造,得《骚》、《雅》之遗轨。王

  • 本草集注叙录

    一卷。梁陶弘景(456-536)撰。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东南)人,历宋、齐、梁三朝。博学多才,通儒道,工医学。著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等医书,原书久已

  • 维摩诘所说经义记

    十六卷。隋代释慧远(?-592)撰。慧远,俗姓李,敦煌人。幼年丧父,三岁即欲出家,每见沙门心生崇敬。13岁于古贤谷寺从思恩禅师出家。从大隐律师听《四分律》,用心大苦。周武灭法,潜于汤郡,三年诵法华维摩

  • 大学还旧

    一卷。清王廷植(生卒年未详)撰。“还旧”意为圣人之旧,即从旧本,但是书也不尽从旧解。以为《大学》指古圣人之学,《大学》之道,即圣人之道,纲领圣人之学,条目学圣人之学;纲领在止善,条目在格物。“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