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群贤梅苑

群贤梅苑

十卷。旧题明朱鹤龄(1606-1683)编。朱鹤龄字长孺,江苏吴江(今江苏苏州市南部)人。明诸生。朱鹤龄聪敏好学,初专力词赋,曾笺注杜甫、李商隐诗,故所作颇出入二家。入清,居家著述,晨夕不辍,行不识途路,居不知寒暑,人或谓之愚,遂自号“愚庵”。与顾炎武友,思覃力于经学,颇有造诣。著述有《愚庵诗文集》、《读左日钞》十四卷、《春秋集说》二十二卷、《尚书埤传》等。本书辑宋人咏梅之词。详勘其书,乃取宋黄大舆《梅苑》而颠倒割裂,一卷、二卷即黄书之六卷七卷,而三卷则如其旧。四卷后八调移为第五卷之首,而五卷中删除九调。六卷、七卷即黄书之一卷、二卷,至八卷则又如其旧。九卷后五调移冠十卷之首,而十卷删去十调。其颠倒错乱如此,恐书贾售伪者所为,朱鹤龄断不至于斯。《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未见通行本。

猜你喜欢

  • 伪豫传

    一卷。宋杨尧弼撰。记载宋刘豫降金,被金人立为傀儡皇帝始末。书中载有诸如戒令、农桑、诏牒、官册、修十一税法、诏谕士民榜等政治、法令方面内容。杨尧弼曾为刘豫部下,豫败后复归宋,故其所记事多为亲见,较为真实

  • 理学疑问

    四卷。清代童能灵撰。此书是作者多年关于“理”、“气”、“仁”等方面的札记心得。首卷为“言心”,此卷中提出:“……心其精,形气之渣滓也”。第二卷为“言性”,提出:“气质中亦有义理。”第三卷为“言仁”,提

  • 杂学辨

    一卷,附记疑一卷。宋朱熹(敬称朱子)撰。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共有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于下。末有乾道二

  • 礼经补证凡例

    不分卷。附容经类纂凡例,无卷数。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晚号六译,四川井研(今四川省井研县)人。清光绪进士。历任龙安、绥安府学教授,尊经书院襄校等职。曾师事王闿运。专治今文,其学凡六

  • 金匮要略

    三卷。东汉张机(详见《伤寒论》)撰。张机曾撰《伤寒杂病论》一书,晋人王叔和将其中论伤寒病部分摘出,重行编次,是为《伤寒论》,而原书中论杂病部分则一度散佚。北宋仁宗时,召儒者校正医书,王洙从馆阁蠹简中发

  • 李氏医鉴 续补

    十卷。清李文来(生卒年不详)撰。李文来字昌期,婺源(今属江西)人。李氏平素身虚体弱,故博览医书。李氏认为汪昂所作《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二书浅显通俗,易于阅读,颇行于世,为众医家所重,故李氏将二书重

  • 周易本意

    五卷。清何志高撰。何志高字西夏,四川夔州万县人。曾闭门著书数十年。所著总名为《西夏经义》,本书即其中一种。其书依古易次序,经与传分列,只有《彖传》、《象传》合为《彖象上》、《彖象下》,其余皆同古本。卷

  • 易纂言外翼

    十二卷。元吴澄撰。吴澄所著《易纂言》义例,散见于各卦,不相统贯。卷首所陈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于是复撰《外翼》。自明以来,《易纂言》有传本,而此书则流传渐稀,《元史》本传失载。朱氏《经义考》云:

  • 海琼传道集

    一卷。元洪知常(生卒年不详)撰。洪知常,字明道,自号坎离子,卢山太平兴国宫道士。编撰《海琼传道集》一卷。南宋道士海琼子白玉蟾(原名葛长庚)一生著述甚丰。《海琼传道集》是洪知常所编集的白玉蟾之文集。此书

  • 正学堂诗说

    一卷。清王仁俊撰。仁俊生平及事迹皆不详。此书以分析列举郑玄笺注之义例为主体。除举例说明人们所熟知的引用三家今文诗说,引申毛传、改毛传之误几种体例外,又增举了所谓附传、补传、引他经例,与他经违异例,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