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卷数。清代崔纪撰。崔纪见《成均课讲周易》条。全书试图用儒家“中庸之道”来阐发论述宋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中的内涵。主要观点为:太极就是中庸上天的载体,“中”即中庸所谓的“人心未发之中”,“和”
一卷。旧本题周缠子(生卒年不详)撰。缠子,不详何人。班固《汉书》、《隋书·经籍志》均未著录该书,唐宋之间,始见征引。由于其书有董无心论难之语,往往又称《董缠子》,盖附见于《董子》书中,非有专书。清人马
一卷。清朱骏声(1788-1858)撰。朱俊声,字丰芑、号允倩,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屡应进士试,不第。道光中以举人授黟县训导,后因呈《说文通训定声》,赏国子监博士衔。寻擢扬州府学教授,引病未赴官。一
五卷。宋蔡传(1066-卒年不详)撰。蔡传字永翁,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此集上始于汉,下迄于唐,取历代诗人,分别简述其事迹,并常附以佳句。如书中记:“谢灵运文章之类与顾延之为江左第一,每有一篇
见《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二卷。意大利耶稣会士高一志(vagnoui)(1556-1640)撰。高一志1605年到南京传教,在该地建立第一座教堂,1624年入山西传教,著有《空际格致》等书。此书专门收集西方文学名著、经典教义、
一卷。清郑知同撰。郑氏生平著述,见《说文浅说》。是稿因郑氏之殁,残而未完,郑氏遗书因而未收。1928年,丁福保辑《说文解字诂林》,搜得抄本,刊入其中。仅存数十条,前后亦无序跋,只是摘录诸家说解商榷之,
十二卷。清姚士斌及其孙姚学经集刻。其中姚士斌刻前八卷,姚学经续刻后四卷。姚士斌、姚学经,生平见《白云居米帖》。清乾隆庚戌(1790)钱大昕在《序》中,记述了该帖的完成经过,并给予较高评价。姚士斌曾收集
一卷。清俞樾撰。经义,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文句为题,作文阐发其义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下诏科举废除时文,改用“四书义”、“五经义。”俞樾遂根据科举要求,撰写了这一卷文章,作为学子应试的
五卷。清凌祉媛(公元1850年前后在世)撰。凌祉媛,字茞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知县丁丙(1832-1899)之妻。清代文学家,藏书家。工诗善词。其诗“清丽芊绵,不染脂粉之习”。著有《翠螺阁诗词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