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琼林雅韵

琼林雅韵

一卷。明朱权撰。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自号臞仙,别号涵虚子,又号丹丘先生、大明奇士。封宁献王,初封大宁,永乐初改封南昌。卒谥献。长于戏曲理论,尤精音律。另著有《太和正音谱》。此书成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小学考》云:“《浙江采集书目》云:《琼林雅韵》一册,明宁献王权撰。删并卓氏《中州韵》,存十九字母,各系于四声下。”《善本书室藏书志》于《琼林雅韵》目下注云:“前有自序云:卓氏著《中州韵》,世之词人歌客,莫不以为准绳。予览之,卓氏颇误脱;因琴书清暇,审音定韵,凡不切于用者去之,舛者正之,脱者增之,自成一家,题曰《琼林雅韵》。”二家皆谓《琼林雅韵》是改订卓氏《中州韵》而成。《四库全书提要》谓“是书凡分十九韵,大抵袭周德清《中原音韵》体例”,认为是删并周书而成。朱氏《琼林雅韵》与《中原音韵》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为卓氏《中州韵》是据《中原音韵》而加以厘订编写的,《琼林雅韵》所据即或是《中州韵》,也是间接依据《中原音韵》。是书虽分十九韵部,但标目完全改变。其目如下:一穹窿、二邦昌、三诗词、四丕基、五车书、六泰基、七仁恩、八安闲、九鸾、十乾元、十一箫韶、十二珂和、十三嘉华、十四砗、十五清宁、十六周流、十七金琛、十八潭岩、十九恬谦。韵目用字力求典雅,很符合朱氏身份。此书平声不分阴阳,是《洪武正韵》之后,取消平声阴阳的第一部曲韵,大约受《洪武正韵》影响所致。后来王文璧《中州音韵》等书也合阴阳于一类,沿袭了《琼林雅韵》的作法。此书字数加多,全书除“穹窿”残阙上去与“邦昌”残阙平声无法计算外,共收录八千一百六十七字,较周卓两书增加很多。周卓书均无注释,此书则每字皆加注字义,这点亦为王文璧书所仿效。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云:“《琼林雅韵》一书在中国已不多见,惟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尚存一部,即钱塘丁氏所旧存者。”此书版本情况不详,清人大约没有重刻。

猜你喜欢

  • 墨妙轩法帖

    四卷。清高宗敕蒋溥等辑,即《三希堂法帖》续帖,成于乾隆二十年。《三希堂法帖》刻成后,又将所得之唐宋人墨迹汇编为四卷,款式等与《三希堂法帖》相同。但其中失于精鉴者亦多。如第一卷中第一帖为褚遂良临王献之的

  • 淄川县续志

    八卷,首一卷。清王康修,臧岳纂。王康,北京市大兴县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乾隆六年(1741)任淄川县知县。臧岳,濮州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雍正八年任邑县教谕。王康掌淄川二年后,谋续

  • 柳塘诗集

    十二卷。清吴祖修(约1671年前后在世)撰。吴祖修,字慎思。江苏吴江人。本集是其子吴大庚编纂,后有大庚跋。称祖修在时,曾版行五七言古诗,已而悔之,谓诗当以编年为次,不当分体。今所编诗十二卷,其本出自祖

  • 群经凡例

    不分卷。廖平撰。此书为廖平早期著作,共十八个编目。篇首是《王制义证凡例》,体现了廖平治经的根本指导思想。据廖平之孙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载,廖平35岁时,经尊经同人撰《王制义征》,“以《王制》为经,取

  • 单县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清王镛修,秦寅纂。王镛字闻达,河北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县)人。贡生出身,康熙四十六年(1707)任单县知县。秦寅字东旭,济宁人,举人出身,名孝廉。单县志创修于明隆庆三年知县夏维藩,再修

  • 兵部续纂处分则例

    四卷。书为道光九年(1829)后修成,前有兵部奏疏,其卷一、卷二为八旗则例、卷三、卷四为绿营则例。是书反映了道光时代许多方面的社会现实,如卷一中的拿获邪教、邻境盟党人犯,卷三中的革兵为匪,兵丁结伙抢夺

  • 刘氏政论

    一卷。三国魏刘廙(180-221)撰。清马国翰辑。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人,事曹操为丞相掾属。汉文帝即位,官侍中,封关内侯,著书数十篇。清马国翰所辑《刘氏政论》一卷,实为一篇。《续

  • 孟子读法附记

    十四卷。清周人麒撰。人麒字衣亭,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乾隆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卷首有人麒自序,后有门人程凤跋。所谓读法,用单点单圈密圈等作标识,行间书眉偶着评语。其附记则参引诸家之说,并参以己见,

  • 永嘉先生集

    十二卷。明张著(约1370年前后在世)撰。张著字则明。浙江平阳人,后徙居常熟。生卒年不详。洪武三年(1370)举人。官至临江同知,卒于官。此集共十二卷。卷中诗文按体编次。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七言古诗

  • 天池草

    二十六卷。明王宏诲(约1580年前后在世)撰。王宏诲,字绍传,广东琼州(今海南等地)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王宏诲初时,值海瑞廷杖下狱,其力调护之。张居正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