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一卷,汉本由元潘荣撰,满本由清阿什坛翻译。潘荣字伯诚,婺源桃溪(今属湖南省)人。隐居不仕,但此人博学,通诸经,尤长于史,学者称节斋先生,尝集苏句一百篇,著《通鉴总论》。阿什坛也写作阿什坦,国子监题名碑又称作何锡谈,字海龙,为金世宗后裔,初隶满洲镶蓝旗,后又改为内务府镶黄旗。顺治二年(1645年),授内院六品他敕哈哈番之职,九年考中进士,提升为刑科爱惜喇库哈番,康熙元年(1662年)改任给事中,七年(1668年)又充当实录纂修官,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史载康熙尝召问经义,称阿什坛为大儒。译《大学》、《中庸》、《孝经》等儒学经典,潘荣《通鉴总论》亦为其一。至于潘荣所著汉本,梁谿杜诏认为通首全无结构,前后颠倒错乱,而爱之者又认为该书是后学之指南,言简意赅,事略义详,学者一翻阅之,上下千百年治乱得失,了明于心。上自三代,下及宋末,论断千古尤为切要,所以流传很广。左之右之,持论各不相同。阿什坛在任刑科时趁公务之外的闲暇,历三旬而完成满本,当时已是顺治九年以后。书成时作者曾对其子和素讲:“吾译诸书,惟此《通鉴总论》清语词句尽极其曲折,而与汉本之旨又无不吻合,汝辈当识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素按原稿厘正,并且依五经傍训规模,逐句侧缀以汉字,序而刊之。纵观全书翻译脉络,笔意古拙,略无生动,大概是清初旧稿,多用古语的原故。现世满汉合璧的书籍,在满洲字傍附以汉字的体例,也即由此而发端。此书有旧刻本。

猜你喜欢

  • 贞观政要

    十卷。吴兢(669-749)撰。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历史学家。武则天晚年,为直史馆、修国史,参预修撰《唐书》。自武则天退位至玄宗亲政,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朝政动荡之中,吴兢由左(右)补

  • 威远县志

    ①八卷首一卷,清李南晖修,张翼儒纂。李南晖,通渭人,曾任威远县知县。张翼儒,平襄人。威远县志创修于明中叶邑令汪鲸,至乾隆李南晖任县令时,已二百余年,所存汪志仅有写本七十余页,李遂立意重修邑乘。翼儒系其

  • 红薇馆吟稿

    一卷。清郭秉慧撰。郭秉慧,生卒年不详,字智珠,湖南湘谭人,李杭之妻。清代诗人。早逝。此书附于其姑郭润玉《簪花阁遗稿》之后,原名《红蔷馆吟稿》,有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书前有李星沅所作序言,共收诗

  • 樊榭山房集外诗

    一卷。清厉鹗(1692-1752)撰。厉鹗(生平详见《樊榭山房文集》条)已著录。此集为《樊榭山房集外诗》。辑入的诗作有:《读史十首》、《永兴寺》、《徂徕山》,《题新修云林寺园为臣涛和尚作一百韵》,《古

  • 禹贡图说

    四卷。清周之翰撰。周之翰字翙廷,湖北广济人,诸生。本书是周之翰为授徒而作,不依经文,专门解说地理,所说凡冀州二十六条,兖州九条,青州十一条,徐州十四条,扬州八条、荆州十四条,豫州十五条,梁州二十条,雍

  • 河洛精蕴

    九卷。清江永撰。永字慎修,安徽婺源人,博古通今,尤专心于《十三经注疏》。戴震之学多得之于江永。所著述于礼学、韵学、算学方面居多。《河洛精蕴》凡九卷,其旨即于六十四卦之中寻天地人之大道。卷一自河图至图书

  • 尚书大传考纂

    三卷。清董丰垣撰。董丰垣字暨之,浙江乌程人,生卒年不详。此书完成于陈寿祺《尚书大传辑校》之前,虽然也是杂采众说,但主要还是以孙之騄、卢见曾二人的本子参校而成。卷首载有他父亲董熜的序,可能董丰垣是继承父

  • 二李经说

    一卷。清李光墺、李光型兄弟合撰。李光墺(生卒年不详),字广卿,福建安溪(今安溪县)人,李光地从弟,好读书,曾在高学山中结茅为屋,潜心苦学,康熙辛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国子监司业充纂修三礼官,享

  • 移芝室古文

    十三卷。清杨彝珍(1807-?)撰。杨彝珍字湘涵,一字性农。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官兵部主事。彝珍文集若干卷,语高而旨深,词句刻深。因旧刻漫患讹舛,琪光等儿、孙、曾孙

  • 钦定历代纪事年表

    二百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成书。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布衣袭士炯献历代年表,所载至隋而止,乃先后诏工部侍郎周清源、内阁学士王之枢重修,相续成书。该书所载史事上起帝尧元载甲辰,下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