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语校本

新语校本

二卷。清宋翔凤校(见《大学古义说》)。是书以《汉魏丛书》本《新语》为主,又从孙星衍处,得《子汇》本,姜思复本,及旧影抄明胡维新本,参互校订。抄本内有红笔漆改,星衍跋云,不知何人据何本所增,此书校语称“别本者”,即指此也。宋翔凤虽据汉魏本,然亦择善而从,成一家之定本,中间引孙星衍说一节,严可均说二节,以意校者,不改原文。唯《子汇》本多有妄自增补的。故翔凤据《子汇》本改本书的,非常谨慎。《辨惑》篇,“何以当背众多,”依《子汇》本,改“当背”为“党口”,“齐人鼓噪而起,”依《子汇》改“噪”为“澡”。“首足异河而出,”依《子汇》改“河”为“门”。《穀梁传》亦作“门”。《慎微》篇,“雕冢文邪”,依《子汇》改“邪”为“彩”。其余《子汇》与本书异者,皆未移易原文,唯据《群书治要》改订者甚多,盖《治要》引书,仅有删节,而没有增改。即就翔凤所引论之,《无为》篇云,“百川无西行者,小象大而少从多也,此据《治要》改正者,《意林》所引,与《治要》同。”《思务》篇云:“远于义者,不可动以利,又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利字及博而行已四字,并依《治要》改补者,而宋盛如梓庶斋老学从谈所引,与《治要》正同,此足以证其可据矣。其余依《文选注》及《太平御览》校改的,亦多可信。如果将《子汇》异文,只注于下,不改本书,可称完璧,然在清代校本中,较为精密。有《浮溪精舍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列朝诗集

    八十一卷。清钱谦益(1586-1664)编。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后自称牧翁、蒙叟、绛云老人等。常熟(今江苏常熟市)人。钱谦益于天启初年就有志于仿效元好问编《中州集》的做法。一度着手编次明代的《列朝

  • 残本成仁遗稿

    五卷。明舒芬(生卒年不详)编。舒芬,字国裳。进贤(今江西)人。正德进士第一。授修撰。著有《易问笺》、《周礼定本》等。是编凡五卷。据编前正德年间舒芬序,称“行箧中有文山(文天祥)《指南集》二册,《集杜句

  • 易象大意存解

    一卷。清任陈晋撰。任陈晋字似武,号后山,一号以斋,江苏兴化人。任大椿之祖父。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徽州府教授,以通经闻名,有《燕喜堂文集》、《后山诗集》。此书不载经文,惟折衷诸家之说,阐明易象

  • 长春真人西游记

    二卷。元李志常撰。李志常(1193-1256),字浩然,号真常子。观城(今山东范县西北观城)人。为金元之际全真道领袖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弟子。成吉思汗西征时,曾遣使者往山东请丘处机赴西域相见。1220年正

  • 云缅山川志

    一卷。清李荣陛撰。李荣陛,乾隆时官云南知县,好治舆地之学。著有《禹贡山川考》等。《云缅山川志》间影楼丛书本,共一卷。兹篇所载,多为李氏亲历,非空谈考据者可比。其正旧志乘之误处甚多。显著者有三。其一,谓

  • 平山文集

    八卷,《诗集》八卷。明何涛(约1540年前后在世)撰。何涛,字仲平,江西广昌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年(1525)举人。授安庆府推官,不久即弃去。著有《平山文集》。是集凡八卷。诗集亦八卷。何涛为人耿介,

  • 重续千字文

    二卷。宋葛刚正(生卒年不详)撰。刚正字德卿,自号水云清隐,江阴(今属江苏)人,丞相葛邲之从孙。此书《宋史·艺文志》等宋元以来官私书目均未著录。其自序云:“余曩侍先君宦游通州时,四明潘侯伯恭以其先大夫昌

  • 春秋阐义

    十二卷。明曹学佺(详见《易经通论》)撰。该书《经义考》著录,注曰“未见”,四库馆臣曾见浙江汪启淑家藏本。该书阐释《春秋》,大多采录前人旧说,进行折衷,作者新见不多。《四库全书总目》将该书列入《春秋》类

  • 近思录集注

    十四卷。清江永撰。(见《周礼疑义举要》)。《近思录》成书之后,数经删补,故传本颇有异同。至各卷之中,唯以所引之书为先后,而没有标立篇名,则诸本不同。至淳祐年间,叶采纂为《集注》,明代周公恕亦为之作注,

  • 石经考异补

    二卷(传钞本)。清陈庆镛撰。庆镛字颂南,福建晋江人,道光壬辰年进士。此书上下二卷,首有咸丰二年陈氏记。上卷考孟蜀石经《周礼》残碑,下卷考孟蜀石经《公羊传》残碑。据陈氏自记,是因为冯柳东(登府)《蜀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