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宏明集

宏明集

十四卷。南朝梁释僧祐(445-518)编。释僧祐,俗姓俞。生于江南建业(今南京),原籍是彭城下邳(今徐州邳县)。自幼随父母入建初寺礼拜,因不肯回家,父母依其愿在寺内出家为僧。僧祐擅长律学,精通文史,以学法弘法为己任。他一生主要事迹有以下六个方面:1、传弘律学。他在永明年中(483-493),应竟陵王萧子良之请开讲律学。后又奉齐武帝萧赜敕,去三吴(今湖州、苏州、绍兴地区)试简僧众,开讲《十诵律》说受戒法。在他的后半生中,经常为学众广开律席,,“春秋讲说,七十余遍”(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僧祐法集总序》)。2、造立经藏。僧祐在建初寺和定林寺所建立的经藏,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上搜聚卷帙建立经藏的第一人。慧皎在《高僧传》中赞扬僧祐建立经藏的劳绩时指出:“造立经藏,搜校卷轴,使夫寺庙广开,法言无坠”。3、撰制经录。僧祐编制的《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实为中国佛教现存的最古老的经录。为此,他旁征博引,“钻析内经,研镜外籍,参以前识,验以旧闻”(《出三藏记集》序)。花费了他大量心血。4、著述佛教文史。僧祐一生撰制佛教文史著作8种,总名为《释僧祐法集》。5、佛教工艺业绩。僧祐常识渊博,兴趣广泛。“窍有坚誓,志是大乘”。僧祐监造了梁代光宅寺,用铜四万三千斤,被称为东方第一的“丈九佛像”。僧祐还奉命监造了许多石雕佛像和依山佛像。6、教学的风范。僧祐教学于律部以外,也以经论文史为先。由他化导下的缁素门徒有:智藏、慧廓、宝唱、明彻、临川王宏、南平王伟、刘勰等11000余人。僧祐十分勤奋,“僧事余日,广讯众典,披览为业;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短力共尺波争驰,浅识与寸阴竞晷。”(《释僧祐法集》序)。一生著述颇多,除《宏明集》外,还有律学方面的《萨婆多部记》五卷和《十诵义记》十卷。可惜,两书早已亡佚不传,只见《出三藏记集》略载目录和序文。经录方面撰有《出三藏记集》十五卷。佛教文史方面撰有《萨婆多部相承传》,已佚。《释迦谱》五卷。《世界记》五卷,已佚。《法苑集》十卷,已佚。《法集杂记传铭》十卷,已佚。僧祐律学师承受益终身。出家伊始,“奉僧范为师”。14岁投定林上寺(在钟山)“戒德精严,为法门栋梁”(《高僧传·僧祐传》)的法达为师。因当时“律行精纯,德为物范”(《高僧传·法献传》)的法献也在定林寺弘化,僧祐同时又从师于法献。后又受业当时律学巨匠法颖,“随侍尽心钻研二十余年,终于精通律部,有名于当世。”《宏明集》序言称“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所载内容的时间上迄自东汉,下止于梁代,历时约400多年。力申佛法义理。“其学主于戒律。其说主于因果。其大旨则主于抑周孔,排黄老,而独伸释氏之法。”该书是佛教史上的一部很有份量的护教文献。在当时社会上争论已久的佛儒调和论大气候下,独树佛家之尊严,而力排儒学及其它,不仅表明了作者坚信佛教的立场和态度,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围与挑战之中所面临的困境。它代表了当时佛教界反对佛儒融合的人的观点,不失为一家之言。该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唐代僧人道宣所作《广弘明集》亦受其影响。该书见载版本,有清代兵部侍郎纪昀的家藏本。《四部丛刊》(初次印本、二次印本、缩印二次印本)子部,《四部备要》排印本、缩印本。日本古活字印本。

猜你喜欢

  • 重修两浙盐法志

    三十一卷。清延丰撰。延丰,内务府正白旗人。嘉庆四年(1799)由内务府郎中任两浙盐政,九年任粤海关监督。是书为作者任两浙盐政时纂修,其卷首载诏旨,卷一为疆域(行盐、产盐地方和程途关隘)、卷二为图说(行

  • 增补七巧图完璧

    不分卷。清佚名撰。按其叙跋凡例,或署梅隐山人,或署片云居士冯氏。此书凡汇七巧图通别两种版式。成于嘉庆十九年(1814)四月、次年刊版得月斋,与桑下客之《七巧图合璧》相辅以行。此图原七百有余,除去前刻己

  • 经籍跋文目录

    一卷。清陈鳣撰。陈鳣(1753-1817),字仲鱼,号简庄,浙江海宁人,晚年寓居吴门。嘉庆元年(1796)举人,性好藏书,尤精通训诂,家藏图书十万余卷,晚年筑藏书楼于紫微山麓,名为“向山阁”,与藏书大

  • 今文周易演义

    十二卷。明徐师曾撰。师曾字伯鲁,江苏吴江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师曾初从吕祖谦之说,著《古文周易演义》一书,不传。后因明代取士用注疏本,才又撰著此书。大旨以阐发《本义》为主。

  • 晴雪楼遗稿

    一卷。清高祥撰。高祥,生卒年不详,字织云,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高吉豹之女,姚炳之妻。清代诗人。此书刊刻年代不详,大约刊于嘉庆间。

  • 乐书

    ① 一卷。后魏信都芳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信都芳字玉琳,河间(今河北河间一带)人,少时明算术,兼有巧思,后为安丰王延明召入宾馆。二人抄集古今乐事为《乐书》,延明南奔,芳乃自撰注释。《北史·艺术》有传

  • 廉平录

    五卷。明傅履礼、高为表(生卒年俱不详)同撰。傅履礼题长芦盐运司知事,高为表题沧州学正,其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五卷,采辑前代至明代事迹,分类编辑,其中廉录三卷,分卿相、馆阁、宪台、省郎、监司、守令、武臣

  • 群书纂类

    十二卷。明袁均哲(生卒年不详)撰。袁均哲字庶明,建昌(今属四川省)人。正统中官郴州知州。此书为临江张九韶《群书备数》补其缺遗,加以注释。共十三门,一百二十三事,一千四百三十四条。

  • 周易总义

    二十卷。宋易祓撰。易祓字彦章,别号山斋,生卒年不详。潭州宁乡(今属湖南)人。据《南宋馆阁续录》载,淳熙十一年(1184年)上舍释褐出身。庆元六年(1200年)八月,除著作郎。九月,知江州。又周密《齐东

  • 续萧县志

    十八卷,首一卷。顾景濂、段广瀛纂修。顾景濂,清同治末年知萧山县事。此志乃嘉庆潘熔志之续纂,卷数同于前志,然次第详略则多不同。卷一县境图;卷二至卷三职官年表上下;卷四至十七为志十:疆域、河渠、田赋、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