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般涅集经疏

大般涅集经疏

三十三卷。唐代释灌顶(561-632)撰。灌顶,唐代僧人,天台宗五祖。俗姓吴,字法云。原籍常州兴义(今江苏省宜兴县)人,后迁临海章安(今属浙江省)。有“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之称。(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第973页)父早亡,其母生他后仅三个月,既会“音句”,与其母同称佛、法、僧三宝。其母惊异,告之摄静寺慧拯法师。师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为字”。(梁慧皎等撰《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7岁依慧拯出家于摄静寺,20岁受具足戒。至德元年(583),到天台山修禅寺拜智为师,学习天台教观。随侍大师左右听讲《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后都由他整理成书,世称天台三大部。开皇十五年(596),随智到金陵(今南京)作《净名经文疏》,十七年(597)智寂灭后,移住天台山,主持弘法讲座。并将智遗书和《净名经文疏》等带去扬州献给晋王杨广,奉杨广之命,返天台为师举办千僧会,建国清寺。后去长安弘法。隋末社会刀兵四起,乃隐居山寺,潜心从事著述。此间编撰成《涅槃经玄义》二卷,《大般涅槃经疏》三十三卷。晚年移住会稽“称心精舍”,讲说《妙法莲华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的有《国精百录》四卷,《智者大师别传》一卷,《天台八教大意》一卷,以及《涅槃玄义》、《涅槃文句》、《观心论疏》、《真观法师传》、《法界次第观门》等典籍。成为我国古代史上佛教及佛教文化的名人。《大般涅槃经疏》亦称《涅槃文句》,原称智讲说,弟子灌顶集。至湛然始称顶法师撰并改为疏。此书为注南本涅槃。古作十卷,宋时开为十八卷,明代南藏作二十六卷,北藏始作三十卷。此疏一改序正流通三分法,而行科为五章,即一召请涅槃缘,二天演涅槃施,三示现涅槃行,四问答涅槃义,五折摄涅槃用。共解经主旨是:谓涅槃之教,为五时终极,味属醍醐,宗归秘藏。体称常住,以为如来施化。非生现生而毕竟无生,法王示寂、非灭现灭而常住不灭。不遗墙壁瓦砾之偏以明佛性,一贯藏通圆之众而说真谛。与天台主张三智三德亦合。顶师花费五年心血而成的此书,成为弘涅槃,扬天台,持法身,延慧命的研习天台者必读之物,影响很大。现常见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猜你喜欢

  • 福建通志

    ①六十四卷,清金鋐修,郑开极、陈栻纂。金鋐,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丰台区)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至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初年巡抚福建。郑开极,闽人,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陈栻,曾任广西苍梧道参政。

  • 四书偶谈内篇

    一卷。外篇 一卷。清戚学标撰。学标号鹤泉,浙江太平(今浙江太平)人。官河南涉县知县。学标精于考证。是书首有自序云“遇友朋聚会商榷则谈,生徒及门请业则谈,兴之所至,或纵己之见为谈,又或旁引他人之说为谈,

  • 千字文萃

    一卷。清张海鹏(生卒年不详)辑。海鹏字若云,号子瑜。昭文(今江苏常熟)人。诸生,好藏书,治经之暇,以剞劂古书为己任,刊有《墨海金壶》、《学津讨源》、《借月山房汇抄》等。是编所收为吴省兰《恭庆皇上七旬万

  • 大学本文

    一卷。大学古本一卷。中庸本文一卷。清王澍撰。王澍详《禹贡谱》条。此书仿《苏评孟子》之例,取《大学》、《中庸》本文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原序加以批点,既尊古本,又尊朱子改本,自相矛盾。

  • 读诗商

    二十七卷。清陈保真撰。保真字怀甫,龙阳(今湖南汉寿)人。生平事迹不详。其书博采众说,自诗序以下,《毛传》、《郑笺》、《王注》、《孔疏》、朱子《集传》诸书皆有采录,虽称赅博,但也略嫌驳杂。引成说标明出处

  • 佳言玉屑

    一卷。清魏裔介(详见《多识集》)编。此书体例与《多识集》、《雅说集》相同,也是魏裔介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收录了陈继儒《读书十六观》中十六条、安得《长者言》四十二条、严栖《幽事》中二十九条、徐太室《归有

  • 易图疏义

    四卷。清刘鸣珂撰。刘鸣珂字伯容,蒲城人。此书因《易学启蒙》“本图书”、“原卦画”二篇之说而疏通其义。其稍有异同的是,解《大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圣人兼指羲、文,不是专指伏羲。至于“则之”

  • 赏雨茆屋小稿

    一卷。清符曾(1688-?)撰。符曾,字幼鲁,一字子幼,号药林,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监生,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因父丧未与试。官至户部郎中。符曾博学多才,对诗的功力尤深。他与樊榭、赵昱

  • 夏小正分笺

    四卷。清黄模(生卒年不详)撰。黄模字相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书前后无序跋。其征引成说凡四十余家,多不见于它书,或所引之书今日不传,或其仅据原稿,或与人同时切磋,皆未可知。如“初岁祭耒”下引洪震煊

  • 绎史

    一百六十卷。清马骕撰。马骕(1621-1673),字宛斯,一字聪御,山东邹平人。他于顺治年间中进士,官至安徽灵璧知县。马骕一生博学好古,少习六艺之文,长诵百家之说,尤通《左传》。顺治年间,他搜罗了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