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宋僧史略

大宋僧史略

三卷。宋代释赞宁(919-1001)撰。赞宁生平事迹详见《宋高僧传》辞条。《大宋僧史略》一书,亦简称《僧史略》,虽名为僧史,事实上是佛教事物及佛教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革的记载。赞宁受宋太祖之命编修此书,根据每卷目录下注有“咸平二年(999)重更修理”文字记载推断、大体作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大宋僧史略》一书共分五十九门。上卷二十三门,从佛降生的年代开始,记载三宝的东传、三藏的翻译、寺宇的创建、中国人出家、服装、受戒、斋忏、礼节、讲经、注释经律论、传禅观、密教、以及西行求法等的起源。中卷十七门,从检约僧人的僧制起,记载行香、唱导、赞呗的缘起、僧官的设置、国师的封号、僧官的俸禄、官辖僧尼的机构、以及在朝廷的班位和内道场等的起源。下卷十九门,从皇帝诞辰僧人讲论经义,到赐紫衣、师号、授官秩、筑戒坛、结法社、赠谥号、对国王的称谓、戒坛的班位、出售度牒、盛经的七宝案、城门置天王像、上元节放灯、以及摩尼教等的起源,最后以总论一篇作结束。对于研究佛教史和佛教制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此书记述广泛,考证也较严密,订正了一些史实错误。但也存在某些记载错误,如关于释迦的降生年代,在结论上承袭了周昭王时代降生这种不正确说法就是其中一例。本书中还记载了赞宁一些个人见解。他明确提出皈依佛门之人学习各种知识的重要,主张释子不但要经佛业,也应该钻研儒、道教理。主张佛、儒、道三教要和平相处,帝王对三教不应偏废。认为修禅要根据教乘,不应以利口欺人。在“封授官秩”条中,认为释子竞争官阶,“胡不养其妻子,跪拜君亲”。在“度僧规秩”条中,认为国家出售度牒,以供军需,是败坏佛教的弊举。这些言论见解反映了五代至宋初佛教在社会上和思想上的一些情况。现见载版本有宋藏经本和释法道重刻本。

猜你喜欢

  • 诗集传名物钞

    八卷。元许谦撰。许谦(1270-1337)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金华(今浙江金华县)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延竑中居东阳八华山讲讲学,从者甚众。师王鲁斋,为朱熹四传弟子。卒谥文懿。《四库全书总目

  • 对制谈经

    十五卷。明杜泾(生卒年不详)编。杜泾西安(今属陕西省)人。本书成于万历二十二年。分列十五门,可供制科之用。

  • 新世弘勋

    二十二回。题“蓬蒿子编”,作者真实姓氏无考。书成于清初,长篇小说,主要叙述明末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事,终于清朝立国。该书以《剿闯通俗小说》为底本,增益首尾,重新加工而成。因其时已是清朝,故该书不再称满

  • 竹州集

    二十卷。附《棣华杂著》一卷。宋吴儆(1125-1183)撰。吴儆,初名偁,字益恭,休宁(今安徽休宁县)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朝散郎,广南西路安抚使,知泰州。后主管台州崇道观。卒,谥文肃。

  • 割圆密率捷法

    四卷。清明安图(约1692-1763)撰。明安图,字静庵,蒙古族,蒙古正白旗人。1712年为官学生,参加了《律历渊源》的编纂工作。1723年任钦天监五官正,1755年参与测量新疆各地经纬度,1762年

  • 书经疑言

    一卷。清王庭植撰。王庭植字实丞,江西庐陵人,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此书较少引用前人旧说,往往独抒己见。如王庭植解释“纳于大麓”,认为“大麓”就是太(泰)山之麓,“古‘太’字无点;麓,山是也。尧使舜行礼,而

  • 四书考

    ① 二十八卷。四书考异一卷。明陈仁锡撰。陈仁锡详《系辞十篇书》条。此书是在薛应旗《四书人物考》的基础上扩充而成,卷首有《考异》一卷,载四书字句异同,如“惟”之作“维”,“贡”之作“赣”等等。《四库全书

  • 流芳录

    不分卷。明闵珪(1403-1511)撰。闵珪一作阚珪,字朝英,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左都御史。为明代名臣,以不肯阿服刘瑾告归。卒谥庄懿。有《闵庄懿集》,收入

  • 四时病机

    十四卷。清邵登瀛(生卒年不详)撰。邵登瀛字步青,吴门(今江苏吴县)人。曾为名医薛雪弟子。在当时颇有医名。著有《温毒病论》、《女科歌诀》等。此书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邵氏之曾孙炳扬,对此书予以考订

  • 河间六书

    二十七卷。金刘完素(详见《素问玄机原病式》)撰,明吴勉学等编校。又名《刘河间医学六书》。吴勉学字肖愚,歙县(今属安徽省)人,辑有《痘疡大全八种》等书。此书初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为吴氏辑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