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韵

唐韵

五卷,唐孙愐撰。孙愐,唐代音韵学家。愐一作缅,天宝中官陈州司马。《唐韵》早已亡佚,近代发现唐人写本《唐韵》残卷,据考是书有二种版本,一本成于唐开元年间,一本成于唐天宝年间。孙愐《唐韵序》,宋修《广韵》刊载,一向通行。王国维认为:(1)书名又称《广切韵》,略称《切韵》或《广韵》。(2)书有开元本与天宝本,差别颇大。开元本部目次序大致与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同。天宝本分韵加密,平声多出三韵,上去声亦各多出三韵,入声多两韵。(3)二本下平声韵目序数均与上平声衔接。王氏认为二本皆孙愐所作,开元本为初撰之本,天宝本则为重定之本。唐兰则认为天宝本并非孙愐所作。天宝本是否为孙愐所作,尚有待研究,开元本出于孙愐之手则是确定无疑的。开元本原书久佚,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明项子京所藏《唐韵》五卷,前有孙愐序及韵部数目。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对开元本《唐韵》可以有如下了解:(1)全书共分五卷。(2)平声上二十六韵,平声下二十八韵,上声五十二韵,去声五十七韵,入声三十二韵,凡一百九十五韵。较《切韵》多两韵,与《王韵》总数同。(3)卞氏所录孙愐《唐韵序》与《广韵》前所载者文句颇异。王国维谓“《唐韵》有开元、天宝二本,亦有二序,今《广韵》前所载,乃合二序为一,违失甚矣”。(4)是书很注意辨正形体,故“字体偏旁,点画意义,从木从扌,著彳著亻,并悉具言”。辨正形体主要依据《说文》《玉篇》等。(5)增加了很多注解,字义之外,事物名称、姓氏原委、州县名号等均加以注释,某些“异闻奇怪传说”也写进注解。引据颇为广博,字书、韵书、训诂书如《三苍》、《尔雅》、《字统》、《字林》、《说文》、《玉篇》、《声谱》等之外,尚旁及经史子集等著作。(5)开元本《唐韵》写成时间不会迟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因为开元本序中有“及武德以来创置,迄于开元二十年并列注中”的话,王国维谓“此实当时进书之序”。又其书载郡县建置迄于开元二十年。并自署行陈州司法参军事,尚在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之前。这些都足以证明此本完成于开元二十年之前。天宝本也早已散佚,但可供参考的材料较开元本多,其中著名的是蒋斧所藏唐写本《唐韵》残卷,据王国维考证,即天宝本残卷。是本有国粹学报馆影印本。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录有《唐韵后序》。另有P2016号残卷,为伯希和所窃,存巴黎国家图书馆,国内辑入《瀛涯敦煌韵辑》中。根据这些材料,可对天宝本有如下了解:(1)天宝本不论是否为孙愐所作,但它确是开元本的增字加注本,而且“为晚唐人所为”。(2)这部书大约成于天宝十年(751年),因为序文中有“岁次辛卯天宝十载”的话。(3)与《陆韵》比较,天宝本平声从“真”韵中分出“谆”韵,从“寒”韵中分出“”韵,从“歌”韵中分出“戈”韵;上声从“轸”韵中分出“准”韵,从“潸”韵中分出“缓”韵,从“哿”韵中分出“果”韵;去声从“震”韵中分出“稕”韵,从“翰”韵中分出“换”韵,从“箇”韵中分出“过”韵;入声从“质”韵中分出“术”韵,从“末”韵中分出“曷”韵,共增加了十一韵。与《王韵》或开元本比较,少上声“广”韵与去声“酽”韵。全书分二百零四韵。(4)此本增字加训。所增字大多注明出处,如增“慾”字,注“出《说文》”;增“肐”字,注“出《纂文》”。训解颇详明,引据亦丰赡。(5)对《陆韵》有所刊正,如蒋斧藏本“证”韵“瞪”字下注云“陆本作眙”。“麦”韵“”字下注云“陆入格韵”。《唐韵》之称仿效《周礼》,“唐”指唐代,是书在唐代影响很大。宋徐铉为《说文》各篆所注切语,一般认为采自《唐韵》,此说董同和《汉语音韵学》认为“大成问题”。

猜你喜欢

  • 易经讲义

    八卷。清苌仕周撰。苌仕周字穆亭,汜水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官宜君县知县。此书以程《传》及《本义》为宗,不用象数之说,对于卦变尤力。大旨认为,“凡卦有二体,即有内外上下。有内外上下,即有上下往来

  • 文苑英华钞

    四卷。宋高似孙编。高似孙生平事迹详见《剡录》。此书主要采摘《文苑英华》中典雅字句可供文章之用者,重新编排而成。体例略仿洪迈《经子法语》,全部为摘录抄合成编。书中所录间有与他本不同之处,如,吕令开莲峰赋

  • 补修徐沟县志

    六卷。清王勋祥修,秦宪纂。王勋祥,浙江金华县人,出身附贡生,领同知衔,曾先后两次任徐沟知县。此书为光绪五年(1881)复任邑知县时所撰。历时二年告成。《补修徐沟县志》光绪七年(1883)刻本。考徐沟自

  • 参寥子集

    十二卷。宋道潜(生卒年不详)撰。道潜,俗姓何,原名坛潜,于潜(今浙江杭州)人。道潜居杭州智果寺,内外典籍遍读。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交情颇深。其性格偏执,憎凡夫俗子如仇,因此其诗语少含蓄,落落

  • 左传杜解集正

    八卷。清丁晏(详见《周易述传》)撰。丁晏认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没有《左传》就不明,孔子《春秋》也靠《左传》才能推见其微言大义,可惜汉魏古注大多亡佚,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在太康平吴以后,心术不正

  • 向秀周易义

    一卷。辑佚书,晋向秀撰,清孙堂辑,载于《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中。向秀字子期,室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其事见于《晋书》本传,为所谓“竹林七贤”之一。曾注《庄子》,又注《易》。其《易》注早佚,《隋书·经籍志》

  • 古今释疑

    十八卷。清方中履(生卒年不详)撰。中履字素北,方以智之子,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此书皆为考证之文,每部分标题即为作者的主要论点。一至三卷论经籍,四至九卷论礼制,十卷论氏族姓名,十一卷论乐,十二十三卷论

  • 西园读书记

    四种,十三卷。清黄朝槐、黄朝桂撰。黄朝槐、黄朝桂,生平不详。黄朝槐《荀子诗说笺》一卷,是对俞樾《荀子诗说》之笺注,《何劭公论语义剩义》一卷,也为补俞樾《何劭公论语义》著作所未及者。黄朝桂《诗书古训补遗

  • 燕京评花录

    见《品花宝鉴》。

  • 毛诗问难

    一卷。三国魏王肃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问难》二卷,已佚。《旧唐书·经籍志》同。是篇是马国翰从孔颖达疏《毛诗正义》辑得七节,皆王肃攻郑玄之作,《问难》亦申毛以难郑。如《小雅》“大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