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司空表圣文集

司空表圣文集

十卷。唐司空图(公元837-908)撰。司空图字表圣,号知非子、忍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属山西省)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诗人、诗歌理论家。因世乱退隐,专力写作,不问世事,隐居中条山王官谷。综观一生,尽管徘徊于出处之间,但他的用世和忠君思想是比较明显的。留下的作品不多,诗歌创作的地位也不算十分突出,然而他的诗歌主张却有其独到之处,对后来,特别是清代讲究诗歌风格、意境和含蓄一派,影响相当深刻。著有《司空表圣诗集》、《诗品》。司空图在文学创作上推崇王维、韦应物的山水诗,贬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追求蕴藉之美。其诗调多低沉,对偶工整,写景真切。《司空表圣文集》又名《一鸣集》,为唐文别集。其文尚有唐代旧格,无五季猥杂之习。司空图奉敕为人,词多诫饬,足见其刚正之气。又集内解县新城碑为王重荣所作,河中生词碑为其弟重盈所作。宋祁于是认为重荣父子雅重司空图,尝为作碑。今考其文,也是奉敕所为。陈继儒《太平清话》载,忍辱居士墨竹笔名,此集无载。此编前后八卷,皆题为杂著。五卷、六卷独题曰碑。其它各卷,也有碑文,比较烦琐。旧本和今本相吻合。司空图的艺术思想是处于唐王朝极度衰乱中产生的消极悲观思想在美学观上的派生。其主要功绩就在于诗论,主张诗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后人总称为“韵味说”。其《自序》说:“及遭乱窜伏,又顾无有忧天下而访于我者,曷自见平生之志哉?因捃拾诗笔,残缺之几,乃以中条别业一鸣,以目其前集,庶警子孙耳。”说明司空图曾亲自编辑过其集。但原稿早散佚。后世所见是其子司空荷所辑,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三十卷,并记:“集自为序,以《濯缨亭一鸣》总名其集,子荷别为集后记。”《四库全书》据马裕家藏本收录,题谓《司空表圣文集》十卷,即《唐志》所谓《一鸣集》。明、清各藏家均以旧抄本著录,均出于宋刻本。

猜你喜欢

  • 小石山房丛书

    三十八种,六十四卷。清顾湘编。顾湘字翠风。丛书刻于道光年间,成十四册,三十八种,后经战火。而毁去十分之一、二,其子重新补订刻印,遂行于世。所收多为宋、元、明、清四代著作,其中宋代二种,元代一种,明代三

  • 李文贞公全集

    三十九种,一百五十八卷。清李光地(详见《周易通论》)撰。所收书大部分为李光地著作,有的且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余著作一类为李光地辑注书,如《握奇经订本》一卷为李光地注,《二程子遗书纂》二卷、《外书纂》

  • 莲子居词话

    四卷。清吴衡照(生卒年未详)撰。吴衡照字夏治,号子律,浙江海宁人。嘉庆进士,官金华教授。本书为论词之作,或评词家之得失,或详版本之源流,或考词人之事实,或论词律之精粗,或论词中之方言,或摘词中之美句。

  • 丧礼杂说

    一卷。清毛先舒(1620-1688)撰。先舒字稚黄,后更名骙,字驰黄。浙江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诸生。从陈子龙游,又曾经从刘宗周讲学。其诗音节浏亮,为西冷十子之首。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人称

  • 后汉书知意

    一卷。民国刘咸炘(见《汉书知意》)撰。《后汉书知意》与他所著的《汉书知意》体例完全一样。如《李通传论》,说“蔚宗不满李通”,“称其温恭有蕴藉”,与班固的《汉书》赞张禹、孔光称其“蕴藉”为同意,是史家论

  • 惜香乐府

    十卷。宋赵长卿(约1224前后在世)撰。赵长卿自号仙源居士,南丰(今江西东部)人,宗室子。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词集共十卷,分类编次。其中《春景》三卷,《夏景》一卷,《冬景》一卷,《总词》三卷,《拾遗》

  • 秋思草堂遗集老父云游始末

    一卷。清陆莘行(生卒年不详)撰。莘行字缵任,浙江钱塘人,陆圻女。该书记其父陆圻与查继佐、范骧等,涉嫌庄廷钱文字狱案,得脱罪获免,遂变更姓名,四方云游,不知所终。现存《痛史庄氏史案》附刊本、古学汇刊本、

  • 蓬窗日录

    八卷。明陈全之(生卒年不详)撰。陈全之字粹仲,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万历进士。此书共八卷,分世务、寰宇、诗谈、事纪四门,每门各二卷。其中世务一门,多有可采之处,对时事等多有议论。其寰宇一门,则多采

  • 南唐拾遗记

    一卷。清朝毛先舒撰。毛先舒(1620-1688),字椎黄,后来更名骙、字驰黄。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诸生。又尝从刘宗周讲学。不求仕进,能诗文、精通音韵,为西冷十子之首。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人称

  • 夏小正校注

    四卷。清魏本唐(生卒年不详)撰。魏本唐,字又瓶,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解元,曾任直隶知县,又改就教职。是书依傅崧卿注本,列举诸说,参以己见,并对正文作校订、注释。是书对傅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