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升庵经说

升庵经说

十四卷。杨慎(1488-1559)撰。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先祖居庐陵(今江西吉安),后居新都(今属四川),太子太师杨廷和之子,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后历经筵讲官、翰林学士。杨慎禀性刚直,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廷议“大礼”,抗颜切谏,两受廷杖重责,后削籍谪戍云南永昌卫。嘉庆三十八年,七十二岁卒于戍所。诗文外,杂著百余种,并行于世。李贽于《续藏书·杨公传》后列其著作一百一十七种;四川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作目录》有二百九十八种。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研究训诂、音韵、名物,编撰人物和地方史志,数量很多,涉及面广,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或宝贵的史料,或可补史缺,或提供线索,都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然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时凭记忆写作不免有误引或臆测之处。《升庵经说》十四卷。李贽《杨公传》列有此书,不计卷数。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升庵经说》八卷,注云,“一本作六卷”。清李调元《函海》据焦竑十四卷刊本重刻。篇中如“帝乙归妹”条,谓“帝乙殷之贤君,《尚书》所谓‘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是也。《史记》云:‘帝乙时殷道益衰’,此背经之说也。后世注《易》者,遂以‘帝乙’为‘成汤’,则《易》与《尚书》又相矛盾矣。信史而疑经,其蔽如此者。”又“终朝三拖”条,谓“郑康成古体‘褫’作‘拖’,晁以道云,‘拖如拖绅之拖,盖讼之上九,上刚之极,本以讼而得鞶带,不胜其矜,而终朝三拖以夸于人。《本义》作“夺”非是。《象》曰:“以讼受服”。而今以“夺”解之可乎?’按此于义虽通,但‘朱褫’训‘夺’,盖依程传。且陆德明《释文》,王肃曰:‘褫解也’。李鼎祚《集解》,侯果曰:‘褫解也’,解犹脱,脱夺义近。高诱注《淮南子》曰:‘拖夺也’。由是而言,则程朱以‘夺’解之,亦本古义,似未可非”。又“东陵西陵”条,谓“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今巴陵有‘道士洑’,《地志》曰‘即古之东陵。庄子盗跖死于东陵之上,盖据波凭涛,以济其奸凶之地。’夷陵为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九江不在浔阳湖明矣。兹以九江不在浔阳,又从朱熹用胡旦之说,其释东陵以盗跖实之,尤谬。陆德明《庄子释文》,‘东陵’李云,‘谓泰山也。一云陵名。’今名东平陵,属济南郡。南北悬绝,乌可牵合耶?”杨慎于训诂,更有使人忍俊不禁者。又“睿作圣”条,谓“目击道存之谓‘睿’,其字从‘目’,声入心通之谓‘圣’,故其字从‘耳’。故曰:圣人时人之耳目。”此真所谓望文生义,向壁虚构,然披沙拣金,则往往见宝。又“爱而不见”条,谓“扬雄《方言》注引作‘’。其说,‘掩翳也,谓蔽也’。”陈奂《诗毛氏传疏》说同。又“往王舅”条,谓“与近相似而误。毛苌曰:‘已也。’郑玄曰:‘辞也’。慎按‘’音记,毛注己,己亦音记也。郑曰:‘辞者,谓语助辞也’。”则段玉裁《诗小笺》说同。又“箌昄晊将业席大也”条,谓“郭璞云,箌义未闻’,慎按《诗》《倬彼》、《甫田》。《韩诗》:‘倬’作‘箌’。郭璞偶遗之”。郝懿行《尔雅义疏》说同。皆不知慎已先言之。又“文莫”解引《晋书·栾肇论》语驳曰:“燕齐谓‘勉强’为‘文莫’。陈骙《杂识》云,‘《方言》侔莫强也’,凡劳而勉苦云努力者谓之‘侔莫’。”刘台拱摘录入所著《论语骈枝》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足见其渊博,惟好诋朱熹,与毛奇龄相似。后来学者多称赞《升庵经说》为明人经说之翘楚,确有精辟之处,可资参研。

猜你喜欢

  • 楼居杂著

    一卷。《野航诗稿》一卷。《野航文稿》一卷,《附录》一卷。明朱存理(1444-1513)撰,朱存理,字性甫,号野航,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布衣终身,性好藏书,手自抄录,精致不苟。著有《旌孝录》。据文徵明

  • 记室新书

    七十卷。旧本题宋方龟年(生卒年不详)撰。方龟年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郎中。有《经史解题》、《群书新语》。在《宋史·艺文志》中载《群书新语》十一卷,《福建通志》亦载,作十卷。但都

  • 汉学商兑刊误补义

    一卷。清方东树撰。方氏刊行了《汉学商兑》之后,又续有所获,有的可与本条相发明,应该补入,又有的前说偶误,后来发觉了,应当改正。于是写成此书。题道光戊戌,距前书刊行已有七年。其所持论,比前书更为激烈。例

  • 湖上篇

    一卷。明李奎撰。李奎,字伯文,号珠山,又号龙珠山人。归安(浙江吴兴)人。生平事迹见《李伯文诗选》条。此篇为李奎居乡里之时,流连湖上景物而作。共六十四首。版心有龙珠山房四字,版式与《闽中稿》略同。首有归

  • 读易义例

    一卷。清汪德钺撰。此书为读易义例,凡六十五条,其中有与义例无关者。所举义例均不注明某卦,令人不知其所指。谓易有全取象为一物者,易大象传多有与彖爻之义不类者。又谓易有二卦合体相似而名不同者,有二卦颠倒而

  • 许学札记

    一卷。清王筠撰。王筠生平著述,见《说文句读》。是书系稿本,不曾付梓,系王筠研治《说文》的札记,其内容与《说文释例》大体相同,惟说解时有歧异。按《释例》凡二十卷,五十二目,此编较《释例》缺六书总说、象形

  • 罗沧州集

    五卷。宋罗公升(生卒年不详)撰。罗公升字时翁,江西永丰人。大父开礼,从文天祥勤王。兵败被执,不食死。公升因军功授本邑尉。此集首载赋一篇。以下各体分编,而每体之中分《无名集》、《还山稿》、《抗尘集》、《

  • 欧洲史略

    十三卷。无撰者人名,英国人艾约瑟(Joseph,Edkins)译。艾约瑟,英国教士,汉学家。1848年来华传教。1880年被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聘为海关翻译。所译西方史书,在当时中国社会有一定影响。书

  • 周官集注

    十二卷。清方苞(1668-1749)撰。方苞字凤九、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散文学家,古文“桐城派”代表之一。曾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康熙五十年(1711)受《南山集》案牵连入狱,雍正元年(172

  • 丁戊之间行卷

    十卷。清易顺鼎(1858-1920)撰。生平详见《琴志楼词》(辞目)。此编共十卷。卷一为赋、卷二为骈文、卷三至卷七为古今体诗,卷八为词,卷九为南北曲,以上皆作于光绪三年(1877)至四年(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