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假借转注说

六书假借转注说

一卷。清胡琨(生卒年不详)撰。胡琨字履不详,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此卷专就假借转注二书立说。胡氏曰:“近世通人钱大昕、戴震、段玉裁先后稽考,证以训诂,始得叔重之本义,而段氏学尤邃。其说以为异义同字为假借,异字同义为转注。转注即训诂,一字反复相训为转注,数字合为一训亦转注也。‘考’训‘老’,‘老’训‘考’,亦其显者耳。尝推究其说而广其所未备,得转注之例十有二焉:一曰建首之字与所受之字可互相训者,如‘介,画也’、‘画,介也’,‘辽,远也’、‘远,辽也’,此即‘考’‘老’互训之正例;二曰建首之字与所受之字,不可互训者,如‘天,颠也’,‘颠’不可曰‘天’,‘地,底也’,‘底’不可曰‘地’,此不必互训,但可同意相受,亦为转注之正例。三曰所受之字意虽异而可同者,如《尔雅》第一条,意各不同,引申之,凡物之始,皆可为‘初’为‘才’,为‘首’,为‘基’,而同归于一首曰‘始’也,数字灌注而归一意,可得注字之义,此《尔雅》之正例。四曰建类一首之中,意仍有两用者,如《尔雅》“孔、魄、哉、延、虚、无、之、言,间也”,‘孔’、‘魄’、‘延’、‘虚’、‘无’五字,当训为间隙之‘间’;‘哉’、‘之’、‘言’三字,当训为言词之‘间’,‘间’字两用而不分,此亦《尔雅》之正例。五曰转注有如后世之双声者,‘丁,当也’,‘丁’、‘当’双声;‘剂、翦,齐也’,三字互为双声。六曰转注有如后世之叠韵者,‘流,求也’,‘流’、‘求’叠韵;‘膺、身,亲也’,三字叠韵。七曰转注有如后世之翻切者,‘不律谓之笔’,相切得‘笔’字;‘髲髢谓之被’,‘髲’、‘髢’相切得‘被’字,此三条皆转注之通于形声者。八曰因字所从,相为转注,‘仍’从‘乃’,即训‘乃’,‘神’从‘申’,即训‘申’,此转注之通于象形、指事、会意者。九曰非其本训,借字相注,‘鸠’本无‘聚’义,因《左传》‘无鸠’借作‘勼’字用,即以‘勼’训训之曰‘聚也’;‘寻’本无‘温’义,因《左传》‘寻盟’借作‘燅’字用,即以‘燅’训训之,此转注之通于假借者。十曰因声为转注者,如经典所云‘亶亶’、‘勉勉’、‘没没’、‘忽忽’、“密勿’、‘蠠没’、‘黾勉’皆一声之转,可相为转注;又如经典及《汉书》所云‘棻离’、‘仳离’、‘配藜’、‘披离’、‘弥离’、‘迷离’、‘靡丽’亦一声之转,可相为转注,盖由古今方言不同,故有此例。十一曰以相反之意为同意相转注,‘乱’可训‘治’,‘落’可训‘始’,此由古人措词嫌质,言之不文,而以相反见义,故有此例。十二曰,不可直训,需展转申明之,‘雠’犹‘’也,‘’犹‘齐’也,则以‘犹’字明之;‘夫’之言‘扶’,‘妇’之言‘服’,则以‘之言’二字明之。盖义实相通,因无明证,拟之而后言,故有此例。凡十二条,前八条转注之正例,可就六书本义求之;后四条转注之变例,当与六经注义参之。”其转注说与戴震说同,然分析极为精细,颇有参考价值,故悉录于此。其假借说分为九例,参考价值不大,今从略。

猜你喜欢

  • 野蚕录

    四卷。清王元綎(生卒年不详)撰。王元綎,字文甫,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中进士。王元綎在参研前人有关野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闻,写成《野蚕录》一书。书中不仅介绍了多种野蚕

  • 周礼古学考

    十一卷。清末李滋然撰。滋然字命三,四川长寿县人,光绪壬午(1882)举人。此书首有胡惟德序及李家驹序,卷一为《田赋考》,卷二为《封建考》,卷三为《赋税考》,卷四为《征役考》,卷五为《出军考》,卷六至卷

  • 寒支初集

    十卷。《二集》四卷。《岁纪》一卷。清李世熊(1602-1686)撰。世熊,字元仲,号愧庵,自号寒支道人。福建宁化人。唐王时,黄道周等以“尚志博学”荐,征拜翰林博士。世熊不就。清兵入闽后,序应岁贡,辞不

  • 汾阳县志

    ①四卷。清吴世英修,刘文德纂。吴世英,辽宁盖平县人,出身贡生,顺治八年(1651)任汾阳县知县,后升河南陕州知州。刘文德,汾州府通判。按汾志创自明嘉靖王龙罔,其后孔文谷、王龙州相继纂述,然皆州志。改府

  • 寒松堂集

    九十二卷。清魏象枢(1617-1687)撰。魏象枢,字极环,号昆林,又号庸斋。蔚州(今属河北)人。崇祯年间举人,顺治三年(1646)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后因病告归。卒谥敏果。魏象枢为官

  • 葛壮节公年谱

    一卷。清葛以简、葛以敦编。谱主葛云飞(1789-1841),字凌台,一字鹏起,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道光三年(1823年)武进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进犯定海,云飞与郑国鸿、王锡朋率部奋力抵

  • 说文广义

    三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此书奉六书为宗,以广《说文》之义。部次以《集韵》为序,始于东终于甲,与程德洽《说文广义》略同。不同的是,旨在发明字的本义,对《说文》之篆体则置而不论。有义无字,

  • 述德堂枕中帖

    四卷。清钱泳(生平详见《朴园藏帖》)书。钱泳所临摹之书不在少数,此皆书法小品。为其子钱日祥汇刻为四卷。第一卷为临王羲之《乐毅论》、《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大道帖》、《霜寒表》、《四月帖》。王羲之

  • 御解老子

    见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 四书经疑贯通

    八卷。元代王充耘撰。充耘字耕野,吉水(今属江西)人,元统二年(1334)进士,授承务郎、同知永新州事。后弃官养母,著书授徒终老。著有《读书管见》二卷(《四库全书》亦收)、《四书经疑贯通》八卷。元代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