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全唐诗

全唐诗

九百卷。清曹寅(1658-1712)、彭定求(1654-1719)等十人奉旨编纂。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满洲正白旗人,曹雪芹祖父,官至通政使,著有《楝亭诗词钞》等。彭定求,字勤止,号访濂、南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翰林侍讲等职,著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等。《全唐诗》又称《御定全唐诗》。系康熙四十四年(1705)奉敕编纂的唐五代诗歌总集。凡九百卷。共收录唐五代三百五十余年间诗作达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并附有全唐五代词),诗人凡二千二百余家。其中,卷一至卷九,为帝王、后妃、宗室诸王、公主宫嫔的作品;卷十至卷二十九,为乐府诗(不包括新乐府);卷三十至卷七百八十四,为历朝诗,依时代顺序编次;卷七百八十五至卷七百八十七,是无姓氏可考者之诗;之后为联句、逸句、名媛、僧、道、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语、谣、古辞、词等。全书对可以考稽的作者,大都附有小传,并间有校文、注释、考订字句异同等文字,虽比较简略,但亦为读者了解诗人,提供可靠的佐证。由于《全唐诗》是以胡震亨《唐音统笺》、季振宣《唐诗》为底本,加以补苴而成。而胡、季二书学术价值均很高,为《全唐诗》的编纂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不仅基本上汇集了唐代诗歌,而且成为我国古代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但因为成书仓促,及编纂时客观条件所限,使《全唐诗》亦存在漏收、误收、编次不当、作品重出、小传中多有讹误等局限,大大降低了其学术价值。《全唐诗》最早版本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扬州诗局本,凡一百二十册。又有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石印本,共四函。最通行为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是据扬州诗局本校点重印,除断句外,书末还附有作者索引及乾隆《知不足斋丛书》中收录的日本河世宁编《全唐诗逸》三卷。1979年新版的《点校说明》列举了不少例证,指出《全唐诗》的舛误,也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困学斋杂录

    一卷。元鲜于枢(1256-1301)撰。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官至太常典簿。善书法,工诗文,赵孟頫极推重之。著有《困学斋集》等。此书所记,多为当时诗话及杂事。原本未

  • 清绮轩诗剩

    一卷。清陶安生(生卒年不详)撰。陶安生,字竹筠,号南沙女史,江苏常熟人,卢州郎中章玕之妻。清代诗人。早卒。此书前有黄光彬、黄业良、徐魁士所作序言,宗廷辅撰有作者小传,有张文锐,张盛典、凌锦章、徐冕士、

  • 山海经广注

    十八卷。清吴任臣(详见《十国春秋》)撰。此书是《山海经》的又一注本,较之晋郭璞《山海经》注本,在名物、山川、道里、训诂等方面有所订正,但引据繁琐,枝蔓臃肿,不甚可取。有《四库全书》浙江巡抚采进本。

  • 义门郑氏奕叶集

    十卷。清郑尔垣(生卒年不详)编。郑尔垣,字一枢,浙江浦江县人,生卒年不详。自宋建炎至明初,郑氏合族而居已达十三代,世称义门。郑尔垣在续编《义门郑氏奕叶吟集》之后,又编成此书。所得遗文十五种,元郑大和,

  • 台省疏稿

    八卷。张瀚撰。张瀚(1511-1593),明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子文,号元洲。嘉靖乙末(1535)进士,由南京工部主事出知庐州府、大名府。历陕西左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兵部侍郎。隆庆(1567-15

  • 代数学

    十三卷。英国棣么甘(详见《数学理》)撰,清李善兰(详见《方圆阐幽》)、英国伟烈亚力(详见《几何原本》)合译。《代数学》译自棣么甘1835年著的《代数初步》一书,内容比较简单,基本上属初等代数范围,但对

  • 叙古千文

    一卷。宋胡寅(1098-1156)撰。黄灏(生卒年不详)注。胡寅字明仲,崇安(今属福建)人。胡安国弟之子,宣和三年(1121)进士,授校书郎,受学于杨时。金人南侵,上书高宗,建议兴师北向,反对遣使讲和

  • 侍儿小名录拾遗

    一卷。旧本题宋张邦几(生卒年不详)撰。书前有张邦几自序。序曰:少蓬洪公作《侍儿小名录》,好事者多传焉。王性之《补录》一卷以授余,曰他日观书有可采录之,乃作《拾遗》。与晁公武的《读书志》合。但晁公武称旧

  • 大学古本旁注

    一卷。明王守仁(1472-1528)撰。守仁字伯安,绍兴余姚(今属浙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世称阳明先生,其学称“阳明学”或“王学”,著有《王文成公全书》。《大学》一书载于《礼记》。唐以前未

  • 券易苞

    十二卷。明章世纯撰。世纯字大力,临川(今江西南城县)人,天启举人,官至柳州知府。“天苞”即“河图”,此称“易苞”。“券”概谓易义尽在河图之中。此书卷一至卷三皆演说河图之理,卷四演说洛书,卷五则演揲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