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古今文疏义

仪礼古今文疏义

十七卷。清胡承珙(详见《毛诗后笺》)撰。是书分条列举郑注所载古今异文,引用《说文》诸书来证明其正假,义据闳深,辨订精晰,得其大通。书前有自序,称“墨守郑学,鬯厥指归”,其宗旨已大略可见。其所举郑注略例数端,实际上不只这些,而无非择取其当文易晓,承珙没有对其进一步深究,因此,其疏义尚未能尽意,间或出现差错谬误。如以《乡射礼》注,今文无执觯及宾觯云云为衍“无”字,不知注云复奠之者,释下奠于宾大夫之奠,并非释奠篚之奠,因而,云饮酒为欢,醉乃止,今文没有三字句绝,郑首先注释复奠之义,所说的“今文无”,是认为今文没有奠于宾大夫之“奠”字,所说的“执觯者”,是指本节执觯者洗而言。又谈到宾觯大夫之觯者,又指上文宾觯以之主人大夫之觯长受而言,因而,谈及这些来对其加以分别。云皆为爵者,今文对于此诸觯字都写作爵,只有本节实觯写作“觯”字,因而,又云实觯觯为之,误读今文“无执觯”为句,于是,认为“无”字为衍字,所说都不是郑之本义。又以注幕巾也,今文或作幕,为今文借幕为幂,不知今文自作幂,其作幕者是今文之或本(案:今文为高堂生所传本,今文或为大小戴两家所传本。详见《仪礼古今文疏证》条下)。象这类情况,黄以周《六书通故》已经对其加以评论,足以订正其过失。黄氏又分别古今文之各自为义,比胡氏之但明通假又进一步,这又应该另当别论。然而,全书只有此类细微过失,其余疏通证明,都极其精确。李慈铭桃花圣解庵日记,称其深明旨要,非特小学之奥窔,亦为郑学之津梁。这并非溢美之词。荀学斋日记云,遗憾的是其对于郑君之义,仍有很多游移之处,不主高密家法,殊弗思郑氏说经,也择善而从,间或匡正郑失,实际上就是郑之遗意。谭献复堂日记中说,郑注述今古文,今本尚有写官讹误者,要当以正借母子之例求之,无滋曲说。这是没有窥见是书之得失而妄为高论,谭献本来全然不知经学,抑或也无足辨者。此书有道光五年求是堂刊本。

猜你喜欢

  • 东轩笔录

    十五卷。宋魏泰撰,生卒年不详。魏泰字道辅,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有口才,善作文章,好伪托他人名作书,如《志怪集》、《括异志》托名张师正作;《碧云騢》托梅尧臣名作。用己名所作之书有《临汉隐居集》,《临汉

  • 写韵轩小稿

    二卷。清曹贞秀(1762-?)撰。贞秀字墨琴,安徽休宁人,王芑孙之妻。工诗,能书,善写梅,著有《写韵轩集》、《十三行临本》等。该集诗、文各一卷,是王芑孙刊刻。前面有芑孙作序,可知是贞秀未嫁以前所作。集

  • 尚书解义

    一卷。清李光地(详见《周易通论》)撰。此书诠释《尚书》,仅及《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禹贡》、《洪范》七篇,似为未竟之作。此书说解重在义理与考据,于文字训诂则不作烦琐求证

  • 翼艺典略

    十卷。清萧正发撰。正发字次方,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生卒年及仕履均不详。该书包括《至圣纪》一卷,《诸贤纪》一卷,《二帝三王纪》一卷,《春秋纪》三卷,《战国纪》一卷,《庞纪》三卷,皆诠解四书典故。书名

  • 三易洞玑

    十六卷。明黄道周(生平详见《易象正》)撰。书名“三易”,是说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和孔子之易。“洞玑”者,玑衡本是测天之器,在此是表以《易》测天而毫无差错。所以此书也就是约天文历数而归之于易。第一卷至第三

  • 东坡诗集注

    三十二卷。宋王十朋(详见《会稽三赋》)撰。是书为读苏轼诗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书前有赵夔序言一篇,将该书分为五十类,但此本只有二十九类,恐怕有所合并。据《四库全书》编纂者考证,认为赵夔序,恐为他人伪托

  • 燕几图

    一卷。作者不详。旧本题宋黄伯思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撰者考证,黄伯思北宋人,其生卒年代与是书自序中所题的年代不符,序末的题名,以字为名,以名为字,尤其谬误,故编撰者认为是书“殆后人所依托”。《燕

  • 文渊阁书目

    四卷,明杨士奇编。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世,谥号文贞,江西泰和人,目录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青年时期以教读私塾自给,游学于湖南、湖北一带。明惠帝建文初年(1399),被

  • 魏石经尚书残字

    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清马国翰辑。此卷亦取自《隶释》。宋皇祐中,洛阳苏望得拓本於故相王文庄家。摹刻其存字,题名为“左氏遗字”。到了清代,武进人臧琳、阳湖人孙星衍以《左传》与之相校,发现其中有《尚书

  •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

    一卷。清胡垣撰。胡垣字紫庭,浦口(今江苏江浦县)人。是书有王先谦序,谓此书“以等韵辨方音,即方音求古韵,并欲有心人依此例广注方音,期于萃音韵之全,览古今之要”,可知胡氏欲从等韵入手阐明方音与古韵。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