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丧礼或问

丧礼或问

一卷。清方苞(详见《周官集注》)撰。是书前面有刘捷序:“吾友望溪,出《丧服或问》质余,则狱中所著,其于先王制礼之意,有灼知曲尽,而非传注所能及者。余欲广其传,固止之日无其行而有其言,可增吾耻。余退而思之,古圣贤之论丧可谓切至,而世鲜能行,以未知礼之所由制,故未能反求诸身以自省察。使观是编者,亦如望溪之自讼而惧且慙,不犹可无悖于丧之疏节,故刊而布之,并载其言,以俟后之君子。”(序末题“雍正四年刘捷古塘氏撰”。)是书《丧礼或问》,在《仪礼》者自“丧礼不及高祖,父在为母齐衰期”,至“母姊妹之服隆于母之兄弟”,共有二十七章。在《戴记》者,自“在娶室之中,非时见乎母,不入门”,至“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总共五十五章。按:《仪礼》对其丧礼的记载,最为完备,而后代则有很多更改。如父在为母齐衰期,妇为舅姑齐衰期之类,近代则都加重。武氏之制,父在为母齐衰三年,洪武之制,则又加重为斩衰。是书认为古之为丧责其实,后世为丧侈其文,古者服有厌降,而居处饮食一如其常期。是文虽屈而不害其实之伸,若实之亡而徒以三年为隆,是相率而为伪。又论妇为舅姑齐衰期,言妇之痛其舅姑,信及子之半,可以称妇顺,其义之重,比于孙之丧,其礼不可谓不隆重,后世易以斩衰三年将责其诚,抑任其伪。由此可知,非圣人不能作礼,此论的确不错。胡氏《正义》采莘学泉说,人之亲其父,常常不如亲其母,同母于父者,人情之私,适应于武氏之制,至千百年没有人能对其加以纠正,反而进一步加重。胡氏《正义》认为今有圣人作,于此必有所不安,然而,今五洲大同,夫妻平等,竟然不可改变,则母丧同父,将成为万世定制。又《戴记或问》内,认为嫂叔无服,先王制礼,使人与禽兽相区别,这又有待于进一步商榷。按:贞观十四年(640)魏征等人已经有长年之嫂,遇孩童之叔,躬劳鞠养,情若所生,等他死后,就推而远之,求之本原,深所未谕,因而,有服小功之制。《韩昌黎集》于嫂郑志曰“兄命服以期”。此则小功为服,也是曲体人情天理之至,不能根据变礼对其进行指责。但是,此书重在保存古礼,虽然难于完全做到,当然属于守经之论。只是对于大夫为其父母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则多指为王莽、刘歆所增窜,则近于疑经,这一点似乎不合时宜。此书有抗希堂集本。

猜你喜欢

  • 别本东里文集

    二十五卷。明杨士奇(1365-1444)撰。士奇,初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泰和(今属江西)人。建文初,以荐入翰林,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历仕太宗、仁宗、宣宗、莫宗四朝,赠太师,谥文贞。著有《东里全集》、

  • 少子

    一卷。南齐张融(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张融,字思光,吴郡(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官至司徒右长史。据《南齐书·张融传》记载,张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白黑谈论,鲜能抗据。张融有文集数十卷行于世,

  • 疏稿

    一卷。清胡文学撰。胡文学,字卜言,一字道南,鄞县(今属浙江省)人。顺治进士,由真定府推官提拔为监察御史,巡视两淮盐政,建安定书院,官至太仆寺少卿,有《适可轩文集》。《疏稿》共十六篇,为作者任御史时的题

  • 竹谱详录

    一卷。旧本题为元李衎撰。李衎生平,详见《竹谱》。李衎有《竹谱》十卷,《永乐大典》已采辑著录,故抄袭十卷之《竹谱》成一卷之《竹谱详录》,易如反掌,只是其“详”实难达到。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仅存其目,加

  • 海内奇观

    十二卷。明杨尔会撰。杨尔会,字圣鲁,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海内奇观》明万历刻本,共十二卷。分为:卷一,序文、凡例、皇明华夷一统图说、嵩岳图说、岱宗图说、华岳图说、衡岳图书、恒岳图说、白岳图说。卷二,

  • 汶志纪略

    四卷,清李锡书纂修。李锡书,字见奄,山西静乐人,乾隆进士,凡三任其地,卓有政声。所著有河洛图说二种。《汶志纪略》嘉庆十年(1805)刻本。共四卷,分为:卷一,疆域、建置、城邑、关隘。卷二,赋役、权法、

  • 蓼花词

    一卷。清余光耿撰。光耿字介遵,一字觐文,安徽婺人。生卒年不详。著有《一溉堂诗集》等。光耿父懋衡,于明末遭党祸。光耿少时孤苦,故多有感慨。是集中《满江红》诸作,多思亲忆弟,情感动人。集以“蓼花”为名,取

  • 吴越备史

    四卷,补遗一卷。旧本题宋武胜年节度使掌书记范垌、巡官林禹撰,记载的是钱镠以下累世事迹。据陈振孙《书录解题》载,认为《吴越备史》为钱俶之弟钱俨作,托名林禹、范垌而已。该书原在卷首列年号世系图、诸王子弟官

  • 天彭牡丹谱

    一卷。宋陆游(详见《入蜀记》)撰。是书主要记载蜀地天彭花事的盛况。是书原收入陆氏《渭南文集》第四十二卷。此是其书别行之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内府藏本列入存目。现有《百川学海》重辑本、《山居杂志》本

  • 觞政

    一卷。明袁宏道(1586-1610)撰。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万历年间进七,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之一。在三袁中文学成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