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全五代诗

全五代诗

清李调元编,何光清点校。巴蜀书社1992年4月出版。全书分上、下册,130万字。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又字赞庵、鹤洲,号雨村,又号童山蠢翁,清绵州罗江县(今四川德阳罗江镇)人。他于乾隆四十年(1775)至四十三年正月,积三年之功,从近300种典籍中,辑录了五代十国五十余年间成集的或零散的诗歌及韵文,编成90卷的《全五代诗》,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刻印,这就是最早的“乾隆本”。其后又有其从弟李鼎元的重校本,就是“嘉庆本”。道光年间,又经李鼎元及其子李朝夔重新校勘,并补刻了十卷,成百卷道光补勘本。最后,又有光绪七年(1881)广汉刻印的光绪本。光绪本除了正文诗100卷外,书前还有序言、凡例、编引书目、五代帝王庙谥年讳谱(附十国),书后有附录、补遗等。点校本即以光绪本为底本,并参校诸本,是目前最完备的《全五代诗》本。本书以五代十国的朝代国别分卷,依次为梁8卷、唐2卷、晋2卷、汉2卷、周3卷、吴6卷、南唐16卷、前蜀17卷、后蜀4卷、南汉1卷、楚4卷、吴越9卷、闽13卷、荆南12卷、北汉1卷。朝代国别之下,又按作者官爵、隐逸、道释等身份为序编排。同一作者,其诗则按乐府、四言、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七律七排五绝、六绝、七绝等诗体编排。每位作者均附有小传。诗中偶有笺注,多取自《五代诗话》。

总集。清李调元编。九十卷。编者认为五代诗有可观,当独立成编,故以三年功力,检阅群书,有五代诗辄录之,断章摘句无不收入,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成书。全书按五代十国国别分卷;朝代国别之下,按作者官爵、身份为序;作者名下有小传,并附有关诗话、轶事、品评等,其诗则按体排列,并有少数笺注。虽收录稍滥,偶有遗漏,但取材丰富,资料详赡,不失为五代诗仅有的较好辑本。有乾隆初刊《函海》本。道光五年(1825),调元子增补析为一百卷,另附“补遗”一卷,为道光《函海》本,《丛书集成初编》即据之排印。

猜你喜欢

  • 陈谊

    【介绍】:南唐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全唐诗补编·续补遗》补诗1首。

  • 杨汉公

    【生卒】:785—861【介绍】:唐代文学家。字用乂。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排行九。杨虞卿弟。元和(一作大和,误)八年(813)进士及第。始辟鄜坊节度使裴武幕从事。次年,以书判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 杨乘

    【介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后其父家于苏州。大中元年(847)进士,官终殿中侍御史。杨乘与其父、叔、兄弟俱以文学登第,人称“修行杨家”。杨乘善为歌诗,其诗曾人张为《诗人主客图》。《全唐诗》存诗

  • 永丰柳

    永丰,唐代洛阳坊名。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如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本为咏永丰坊之柳,其后诗传入乐府,流播京城。唐宣宗闻之,下诏取其西枝植于禁苑中。后因以“

  • 羲娥

    羲和与嫦娥。古代传说中羲和为日御,嫦娥为月神,故以“羲娥”代指日月。韩愈《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 林残数枝月,发冷一梳风

    【介绍】:曹松《晨起》诗句。诗写秋晨早起所见所感。残月如钩,尚挂枝头;发际骤冷,忽觉一阵冷风。诗人感受细腻、敏锐,写出秋日萧条、趋冷之韵味。

  • 阮瑀

    三国魏陈留人,字元瑜。少受学于蔡邕。曹操征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瑀所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后多以“阮瑀”借指执掌文书、擅长书檄的佐吏。杜甫《赠田九判官》:“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

  • 长康

    晋代著名书画家顾恺之的字。李嘉祐《访韩司空不遇》:“图画风流似长康,文词体格效陈王。”

  • 郅都鹰

    见“郅都苍鹰”。

  • 杜公池亭

    许浑有《朱坡故少保杜公池亭》诗。《樊川诗集注》卷二《忆游朱坡四韵》题注引《雍大记》:“朱坡在陕城南四十里,与华严寺相近,瞰南山之胜。故少保杜公池亭在焉。”按朱坡当即朱陂,据此知杜公池亭在长安南杜曲(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