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马市

马市

中国内地王朝以茶盐货币等与周围民族交换马匹之类的互市。由于地理环境及长期历史的发展,内地的民族多以农业为主,周围民族则多从事游牧、狩猎或半农半牧。农牧民之间自远古以来就存在着互通有无的交换关系。自进入阶级社会后,官方参与了这种交换,内地统治者以征收贡赋的方式获取周围民族的马匹等,以封官、赏赐等还其马值。据《逸周书·王会解·伊尹四方献令》载,商汤命右相伊尹拟定并向四方边裔颁布朝贡诏书,其中规定北方诸族“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駃、騠、良马为献”。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进行军政改革,推广“胡服骑射”,诸侯国竞相效法,马匹不仅用于挽车,也广泛用于骑乘和运输,内地对马匹需求激增,交换关系进一步发展。西汉设“关市”与匈奴等民族交换马匹。东汉则有“互市”、“合市”与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进行交易。元和元年(公元84年),匈奴北单于遣大且渠等驱牛马万余头至武威(治今甘肃武威)与汉商交易。曹魏与北方民族“通胡市”,交换马匹。唐设“互市监”,“掌诸蕃交易马、驼、驴、牛之事”,与西北、西南诸族进行茶马互市。唐玄宗时,许突厥每年在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售马易货。宋设“都大提举茶马司”,开“榷场”与契丹、女真、党项、羌、藏等民族茶马互市。元朝在西北西南,与藏、羌等民族茶马互市。明代为马市的极盛时期,史称“东有马市,西有茶市”。洪武(1368—1398)间,设茶马司于洮州(今甘肃临潭)、秦州(今甘肃天水)、河州(今甘肃临夏市)、雅州(今四川雅安市)、碉门、广西庆远(在今宜山东南)等地,广收汉中茶、巴茶、湖广茶,由官方垄断与藏、羌等民族的茶马互市。永乐三年(1405),在辽东开原南关、城东和广宁(今辽宁北镇)设三处马市,与东北女真诸部、蒙古兀良哈三卫等互市易马。六年(1408),又在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和宁夏(今银川)等地开设马市,与蒙古、回、藏、撒里畏兀儿(今裕固族)等互市。正统三年(1438),开设大同马市,东蒙古诸部及以西的瓦剌均前来售马。“土木之变”后,大同马市中止。天顺(1457—1464)至万历(1573—1620)时,先后在抚顺、宽甸、爱阳、清河等处设马市,与女真诸部交易,又在蓟州、喜峰口设马市,与兀良哈三卫交易。嘉靖三十年(1551),在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强烈要求下,明在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延绥(今陕西榆林)、宁夏等地开放马市,一年后因双方冲突而先后关闭。隆庆五年(1571),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封王、通贡、互市协议,先后开设大同得胜堡、新平堡、守口堡,宁夏清水营、中卫、平虏卫,甘肃洪水扁都口、高沟寨等10余处大型马市。从辽东至甘肃,大小市场达30处以上。俺答汗制订了处理明蒙关系※《规矩条约》13条(后又多次增补),明朝制订※《市法五款》,以保证马市的顺利进行。大型马市每年每处开一两次,每次15日左右。初由官方统制,规定不同等级的马价,官方以银或实物交换马匹,称为※官市。后为适应双方民间的要求,开放※民市(私市)和※月市(小市),交易范围和品种扩大,贸易额激增。从和议开始至明末,仅输入内地的马匹就达300余万,不仅满足了双方的经济要求,也强烈地刺激了双方生产的发展。入清,全国统一,官设马市逐渐失去其作用。顺治二年(1645),在张家口、古北口等处设马市,以银茶购马。雍正(1723—1735)间,北方马市停办,仅在四川设市与西南民族以盐换马。咸丰(1851—1861)时,军队所需马匹统归自购,官设马市终止,但民间市场的骡马交易经久不衰。

猜你喜欢

  • 满济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一译曼济。绰罗斯氏。※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同高祖兄弟,※小策凌敦多布长子。雍正九年(1731),随父领兵进犯喀尔喀,受命带兵3千攻掠鄂尔海、锡拉乌苏诸地,被击败,集残众自哈布塔克

  • 恨克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作兴喀卫,并说清初有兴喀路,以近今兴凯湖得名,今有人据之定其在兴凯湖畔。

  • 青?

    ?—1854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姓图们氏。初由贡生补侍卫处笔帖式。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侍读、国子监祭酒。二十九年(1849),累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仍留学政任。咸丰

  • 龙鸟支离

    苗族古歌。流行于广西大苗山地区。歌名为苗语,汉意为“向河上游迁徙”。是广西苗族的迁徙史诗。歌词反映其迁徙的原因有:“种麦子七年长不大”,“失火烧了寨”,“欠了官府捐税”等。其迁徙路线中指出的地名,如柳

  • 舒兰

    1653—1720清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纳喇氏。初任理藩院笔帖式。康熙三十四年(1695),迁主事。三十八年(1699),随侍郎满丕等招降巴尔湖3千余人,安置察哈尔游牧地,编隶佐领。三十九年(170

  • 绥远通志稿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民国十九年(1930),李培基任省政府主席,成立《绥远通志馆》,馆长郭象伋,副馆长严肃,主要纂修荣祥,总纂李泰棻。有20余人参加编纂,搜集大批史籍和方志书,并进行了采访,一年多

  • 万俟普

    字普拔。族属匈奴。太平(治今陕西宜川县东南)人。以雄武著称。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一说五年),随破六韩拔陵于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起义,封太尉。后率众降北魏,封后将军、第二领民酋长。孝武帝

  • 帖木伦

    蒙古国公主。又译帖木仑。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妹。宋乾道六年(1170),父也速该卒后,家境衰落,屡遭磨难,阖家数为泰赤乌部、蔑儿乞部逼迫。及长,嫁亦乞列思部人孛秃。元朝追封为昌国大长公主。

  • 荆州蛮

    两晋至隋荆州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地名为族称。古称※荆蛮或蛮荆,秦称※黔中蛮,两汉称※武陵蛮、※巴郡南郡蛮等。南北朝时,约分布在今川东、鄂西南、湘西北、黔东北及豫西南地区,大多活动于古荆州境内长江流域间。

  • 六韬西夏文译本

    西夏文译汉文兵书。原本为战国时人托吕望名而辑。西夏文译者佚名。木刻本,蝴蝶装,页面有两种,一种为23×16厘米,一种为21×17厘米。残存45面,为第一至第四卷的部分内容,无注释。其中有7面背面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