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族骑射赛

蒙古族骑射赛

蒙古族传统运动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精于骑射,《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战国初,赵武灵王为防备匈奴南下,改革军制,提倡“胡服骑射”,军威大增。唐代诗人高适《营州歌》云:“胡儿十岁能骑马”。蒙古族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元史·兵志三》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其骑射术之精则得益于从小训练,并在围猎中臻于成熟。据宋人彭大雅《黑鞑事略》及明人萧大亨《夷俗记·教战》等载,三岁小儿即系之于鞍,从众驰骋。五六岁即教之乘马,持小弓短矢练骑射。稍长,即令上马追狐逐兔,四时业田猎,故弓马娴熟。技艺高强者,常得到首领的奖励和重用,并为大家敬重。于是骑射成为重要军事训练和体育运动项目。近现代的骑射赛一般在庙会、祭敖包或那达慕大会等活动时举行。大型比赛参加者多达100余人,中型赛亦有20—30人,男女老少均可报名。参赛者自备马和弓箭,弓、箭的长度、拉力、重量和样式可随意选择。正式比赛跑道成沟形,宽4米,深半米多,长85米,设3个靶位,靶距25米,第1、2靶设在射手左侧,第3靶在右侧。靶以1尺见方的布袋制成,内装棉花,头靶为彩色布袋。二、三靶为白色布袋,分悬于两米高的木架上。靶与跑道中心线距离两米。规定每人射9支箭,分3轮射完。比赛开始,运动员背上弓和箭囊,装3支箭,乘马至起跑线,裁判发令后起跑,跑动中摘弓、抽箭、搭箭发射,顺序射靶。最后以3轮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前3名,颁发奖品。非正式比赛则因陋就简,由参赛者自拟规则,着眼于练习。

猜你喜欢

  • 梁书

    纪传体南朝梁史书。唐初姚思廉(557—637)撰。56卷。思廉字简之(一说本名简,以字行),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迁居关中万年(今陕西西安),入唐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编纂时多因其父

  • 土老

    见“脱罗”(2079页)。

  • 结胜

    西夏官员。党项羌族。夏惠宗时(1068—1086)官钤辖。与宋麟州将王文郁战于开光州,力屈请降,补宋朝供奉官。以夏国相梁乙埋命杀其爱女,羁管其家口,乃谋归夏。事觉,宋神宗下诏纵归之,给以口粮路费。命经

  • 柳林淀

    见“广平淀”(131页)。

  • 谢子超

    清文学家。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回族。著有《四松斋集》1卷。

  • 额对

    ?—1652清朝将领。蒙古镶黄旗人。博和罗特氏。世居扎鲁特地方。崇德三年(1638),从军征明,攻安肃县城,先登,因功授半个前程。六年(1641),败明枪栅步营。八年(1643),从征明山东,用云梯攻

  • 苏木章京

    蒙古语音译。清代蒙古官职名。亦称管箭章京(箭长),或佐领。“苏木”蒙古语意为“箭”,相当于满洲之牛录,汉译“佐”或“佐领”。每苏木设苏木章京1名。承札兰章京之命,直接管理本苏木的一切事务,包括处理行政

  • 泽登札布

    见“对音库尔呼图克图五世”(643页)。

  • 上门郎

    壮、瑶等族婚俗。汉语称“入赘”。流行于广西各地,以边远山区为普遍,占当地结婚人数的三分之一至一半。与汉族“入赘”概念略有不同,汉族仅限于女家没有男儿,为延续后代,不得已才招郎入赘,入赘郎的地位低微,受

  • 甘延寿

    汉朝官员。字君况。汉北地郡郁郅人。少以善骑射为羽林。善投石拔距,因能超越羽林亭楼,被授为郎。力大善博,累迁至辽东太守。一度被免官。车骑将军许嘉爱其才、力,荐其为郎中谏大夫。元帝(前49—前33年在位)